【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模式及其展望
——民俗影像工作坊导师六人谈
  作者:范长风 庞涛 熊迅 谭勇 田兆元 孙正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08 | 点击数:8865
 

   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第三期(2016)、第四期(2017)分别与美国崴涞大学亚州研究中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合作,完成了以影像记录为基本方法的多地多项目的民俗调查。第三期(2016年7月14日—8月1日)分两个团队展开调研:国内团队选择的田野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凤梧村;国外团队选择的田野点是日本的名古屋、大阪。国内影像记录的对象是凤梧村的师公文化。作为壮族信仰与艺术精神的代表性文化,凤梧师公文化在信仰、仪式、面具、传承等领域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于壮族文化传承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组专题论文分别从影像学、叙事学、民俗学等学科视角,全面记录了凤梧村师公文化的内容与形态,讨论了以师公韦锦利为代表的传承人特质,为广西凤梧师公文化研究提供了多侧面、多媒介的学术智慧。第四期(2017年7月14日—7月29日)分两个团队展开调研:上海团队以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究生暑期学校学员为主导,完成了“上海文化多样性”的四个选题的社会调查与影像记录;贵州团队与贵族大学东盟研究院合作,完成了“久安千年古茶文化”的三个选题的民俗调查与影像记录。第四期工作坊暨华东师范大学第五届民俗学暑校的六位导师以“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模式及其展望”为主题,在范长风副教授的主持下完成了一次较有深度的学术对话,给影视人类学与影像民俗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考。

 
  ——主持人孙正国

 
  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模式及其展望

            ——民俗影像工作坊导师六人谈

  范长风 庞涛 熊迅 谭勇 田兆元 孙正国
 
  2017年7月14—29日,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贵州大学、长江大学和湖北民族学院主办了“文化多样性与影视表达”“古茶文化与当代社会”为主题的暑期学校与民俗影像工作坊。
 
  作为华中师范大学与美国崴涞大学联合开展的第四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第三届博士生论坛和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首届茶文化暑校的合作平台,华东师范大学邀请来自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和影视传媒领域的6名专家任导师,于7月16日在上海就“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模式及其展望”进行对话与讨论。从对话中我们发现,中国影视人类学在不同高校或机构发展出不同的工作模式,形成不同的实践经验,为中国影视人类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开阔的思路。
 
  范长风:
 
  今天,我们导师团队有一个对话,对于学员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首先,我们导师分别介绍一下各自单位影视人类学发展的状况。如果学员们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提问专家,现场互动。上海的学员比贵州学员有更特别的机缘,能遇到这么多影视人类学的资深老师,并可以期待他们给予学术和技术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员们可以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摄影技术与人类学知识在纪录片中的应用。
 
  我先给一个框架或者模式,希望这个框架不会束缚各位专家学者的思想,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要谈论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包括(1)影视人类学发展状况;(2)影视人类学发展中形成的工作模式;(3)问题与前瞻。
 
  先说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影视人类学发展状况。我们学院是一个学科门类多样化的学院,我所在的单位叫民俗研究所。现在做影视人类学的有两个单位:人类学研究所和民俗研究所,我们之间有密切的合作。人类学所摄制的影片多以弱势的、边缘的群体居多,这些都是人类学的传统。民俗所在影视人类学领域近年来有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其视野更宽阔,进步更大,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都有很多影视表达的成果。在这之前所拍的影片大多数和个人的科研项目有关。在我们民俗所,我主要是做影视人类学的教学和应用项目;田兆元老师做节日影像志,相关的应用项目还有博物馆展览、记忆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学院领导大力支持我们,我们也能够为学校和学院做一些文化传播的工作。我们培养的学生拉出去就能够拍摄,拍摄完了就可以很快拿出后期成果,并且产生一些社会效应。
 
  2013年,对我们研究所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影视人类学开始发展起来了,慢慢地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通过这些年的摸索,我也有一个心得,这个心得一言以蔽之:视频就是力量。我们很幸运,学院领导班子是中国高校最有眼光的学者,也是最懂得影视人类学的人,对影视人类学非常支持。我们现在添置的设备非常专业,摄录、非编系统和录音棚在985高校里面可能都是数一数二的。这些器材和设备为各位暑期学校学员准备好了,下面就看你们调查、拍摄和后期编辑能做成什么样子了!
 
  孙正国:
 
  非常感谢东道主华东师范大学范长风副教授,以及社会发展学院民俗所的老师们和学生们的努力,让我们能够在中国大都市,做这么一个比较开心又兼高学术性的暑期学校与影像工作坊。
 
  我们的学科“中国民间文学”是刘守华教授开创的,主要做叙事文学。后来陈建宪教授在九十年代末主持了一个项目“影像中华”,虽然进入了影视领域但还没有找到影视表达的路径,缺乏经验。虽然项目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但是对我们专业来讲,却开始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规划,即把影像作为我们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2014年,我们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民俗学会和美国民俗学会有一个合作项目,即中美民俗影像工作坊合作项目,我们就做了第一期中美民俗影像工作坊。对中国端午节的世遗申报地的宜昌、黄石、岳阳、苏州这四个城市的端午习俗做了探索性的影像记录。
 
  2015年第二期中美民俗影像工作坊,我们投资了大概二十多万吧,做了美国俄勒冈州的圣诞节。第二期做完之后,我们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即,在做影像记录的时候,我们使用了文化对话这种人类学的视角。后来我们整个的民俗学影像和工作坊都借助了人类学,因为人类学不管在学科知识的建构上,还是在影像技术学科的发展上,我觉得都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发展。
 
  在美国俄勒冈州的圣诞节调查与影像记录过程中,我们用了一个结构性方法去记录这个节日。我们把圣诞节做成三个单元或三个要素,即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礼物。海外影像志的田野与制作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经验:一个经验就是在海外的调研中,我们需要借助当地田野的学术机构和学术条件来做,才能很好地进入海外田野,避免跨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误解。所以我们在跨文化的层面意识到,一个文化传统对它的节日的塑造和影响之深,是一个主体文化以外的人难以理解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这样的经验:必须要借助当地的文化机构、人类学的田野基地来做调查。第二个经验就是我们在实际的选题过程中,充分的酝酿,充分的讨论,工作坊形成一个团队合作机制。在第三期日本名古屋和大阪、京都的夏祭调查中,得到了日本爱知大学周星教授的指导与支持,日本国立历史民族博物馆松尾恒一教授也给我们分享了他的日本民俗影像纪录片,我们以团队合作机制来激发每一位学员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一起面对语言、习俗、访谈与田野等异文化的综合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天我们进入了第四期,来到上海,我们这个模式又有了新的变化。多亏范老师的介绍,我们有幸结识影视人类学大佬庞涛老师,庞老师作为本期的导师成员,让我们的团队真正进入到了影视人类学的中心地带。
 
  我们整个工作坊的结构和思路,把“上海文化多样性”作为一个主题,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基本属性。在中国,上海是文化多样性最好的代表。这个选题本身切合了我们时代的命脉,或者说一个基本的逻辑。所以非常感谢庞老师、长风副教授与年轻的影视人类学的专家熊迅博士、谭勇导演。我们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个非常大的教训,就是工作坊的一个平台虽然得到了全国很多高校学员的支持,但我们自己的人才培养没有跟进。今天听了范老师这些介绍,听了他们这么精良优秀的团队工作情况之后,发现他们的人才培养已经有非常好的基础。我们真正把握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又积累了不同的一种经验,这也算是很大的收获吧。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户晓辉:三谈实践民俗学
下一条: ·刘铁梁:实践民俗学的几个要点
   相关链接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张举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到消费中的伦理问题·[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亚星 格勒]藏族青年婚照的影像表达初探·[朱靖江]扎根人类学田野 深耕学术土壤
·张举文 莎伦·谢尔曼 主编:《民俗影视记录手册》·90年前,一位美国汉学家用影像“留住”美丽的中国篮子
·[朱靖江]归去来兮:人类学视野中的乡土中国与影像表达·[杨德睿]影像的神力:高淳的庙会与禳解法
·[萧尧 陆惊呐]记录与诗意:试论影视人类学与诗学双重视域下的《路边野餐》·[林安宁 唐培旭]“傩书-傩俗”影像记录的“声”“文”并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呈现——欧洲的经验》中文版新书首发式在杭州成功举办·[林安宁 唐培旭]师公面具艺术拍摄与民俗影像数据库建设探索
·[筱林]影像的力量·年华易老 记忆永存
·搭建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正式录取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