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第31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作者:杨李佳   摄影/图:龙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4-17 | 点击数:8483
 

  2019年3月20日,是钟敬文教授诞辰一百一十六周年纪念日。24日下午,第31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四十余位师生,及部分热心民俗学的社会人士参与了本次活动。

(敬文沙龙现场)

(祝鹏程副研究员主持)

(毛巧晖研究员发言)

  本期沙龙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祝鹏程主持,研讨主题围绕着“民间文学批评话语的构拟”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毛巧晖研究员梳理了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有关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问题的讨论,指出当时民间文学领域构拟批评话语的尝试。她集中探讨了钟敬文编纂、出版《民间文艺新论集(初编)》,刘魁立和董均伦、江源就民间文学搜集工作所展开的讨论,《牛郎织女》入选中学《文学》课本,民间文学搜集“十六字方针”等事件,呈现了以民间文艺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文学的国家话语,并发现学者们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重要理论导向。然而在后来的民间文学研究中,“研究”与“鉴赏”被区隔,民间文学自主批评的话语渐趋被消解。

(康丽教授发言)

(安德明研究员发言)

        在随后的讨论中,北京师范大学康丽教授就“文本”概念和民间文学整理运动的历史关联性发表了相关见解。她认为,毛巧晖研究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史研究范本。这其中特别生动鲜明的不是我们关注的民众的声音,而是知识分子的声音。此外,在今天符号横行的时代,如何理解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存在是值得我们讨论的。北京大学陈连山教授指出,十七年时期的政治力量对民众影响很大,民众地位提高了,但是没有获得独立地位。民间文学作品被严重修改,如何评价这个时期还有待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安德明研究员则认为,尽管民间文学研究深受意识形态影响,但始终存在着一种倡导遵从学术本身规律的力量。

(王尧老师主持)

(陈连山教授发言)

  下半场的讨论由北京师范大学讲师王尧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连山教授围绕“民俗学是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学问”为主题,结合现代民俗学史,探讨民俗学独立的价值理念。在他看来,“安身立命”,意味着一门学术不仅是一种生计,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一门可以满足我们理想的学问——使得我们的学问与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理想相互一致。他回顾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史,归纳了民俗学发展的四个时期:早期启蒙主义的民间文学、五六十年代革命的民间文学、民族主义的民俗学,以及吕微、户晓辉等学者提出的“实践民俗学”。过去的历史教训使得我们在八九十年代为了保持学术独立性而特别强调学术研究的客观求真原则。目前,学术本身的客观属性已经确立,需要重新思考和建立学术的价值观。而贯彻理性道德实践、以自由平等为价值取向,是当下的民俗学学者得以“安身立命”的一种可能性。

(吕微研究员发言)

  在场学者做了进一步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微研究员指出,启蒙靠的是每个人自己的意志,这是自由主义民俗学和实践的民俗学所主张的,它的目的论最后会变成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安德明研究员提出,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种主流价值观,判断价值观的真伪需要警惕自身立场。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教授则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理解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并提出进行价值观评价时可以从实际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进行考量。

  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对话,体现了敬文沙龙的活动宗旨。活动在一片掌声中结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文体研究与区域社会文化研究
下一条: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 暨“一带一路”与河北传统文化研讨会隆重举行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8期活动预告(2023年3月19日下午14:30)·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7期活动预告(2023年1月15日上午8:30)
·[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名单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
·[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肖志鹏]新文科建设赋能民俗学发展的作用与路径的研究
·[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林继富 赵尔文达]“施政参考”的民俗学
·[李向振]日常时间:当代民俗学转向生活实践研究的重要维度·[李刚]数字人文技术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郭海红]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