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在属西汉中期的河南洛阳卜千秋壁画墓中,在以描绘天界景象为主的墓室顶脊西端,绘有人首蛇身的伏羲,胸前捧一红日,日中有一只飞翔的乌鸟(图8)。又在同属西汉中期的洛阳西郊浅井头墓室脊顶壁画中也绘有伏羲手捧日轮,日轮中也似有一只站立的乌鸟。此外,像在四川以及河南、江苏、山东等地出土的许多墓顶天象图中的日轮或日神羽人画像中,也经常会画有一只飞翔的乌鸟或三足乌,用以作为墓室小宇宙中“太阳”的象征。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人一直相信“日中有乌”。至于太阳中为何住着一只“乌鸟”?过去,曾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如“太阳黑子说”“联合图腾制说”“男性生殖崇拜说”等各种不同的论点,企图破译“日中有乌”之说的由来。然而,若参考颇能反映早期初民生活与思维的新石器时期考古出土材料,则可发现:大约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出土文物中即已发现有“太阳”和“鸟”结合的图像,如陕西华县柳子钲泉护村即出土了一幅乌鸟载日而飞的“乌负日图”(图8);另如河南陕县出土的彩陶中亦出现有一上为圆圈表示太阳;其下有一鸟,呈正面飞翔姿势,下有三只脚的图像(图9)。
图8陕西华县泉护村彩陶图
图9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
由这类图像都是鸟载着太阳飞翔的形象可知,日与鸟或乌的结合,可能与原始初民在观察太阳于天空中的运行时,发现太阳的运行规律与鸟的行踪有着某种相类性,由于这种意象的“同一性”或“相似性”很容易让人将太阳与鸟在天空中飞翔的意象加以联想、类比,于是,将太阳与鸟加以类比,并进而结合起来。日本学者出石诚彦在《上代中國の日と月との說話について》一文中认为古代中国人之所以相信日中有“三足乌”,是因发现太阳“朝出夕入”的运行规律与鸟的“暮去晨来”有着相似的地方,因此将乌与日出日没的现象产生联想。而陈勤建在论及中国鸟信仰时也说:
人类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总是从自己身边最易接触到的事物开始,而原始思维的互渗类比性与直观性,使人们将空中飞行的鸟类与驰骋长空的太阳发生类似的联想。太阳在空中的运行,如同飞鸟展翅飞翔。每天,鸟出日升,鸟息日落,太阳随着鸟类的早出晚归而升降起落。因此,如前引《山海经·大荒东经》中的“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在中国神话中,鸟常是个将太阳驮在背上,使太阳每天能规律地东起西没的太阳使者。到了后来,由于经常将太阳与乌鸟联想在一起,或者就像前引《楚辞》中的“阳离或“阳乌”一样,干脆就进驻到太阳中,而成为“日中有乌”。
事实上,世界上有许多民族都流传有太阳是由鸟带来,或鸟即是太阳的神话。由于神话往往并非只是远古时期人们的随意创造,它更是他们认识世界及周遭事物的一种方式。美国民俗学者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1934-2005)在所编纂的Sacred Narrative: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Myth一书中的《导言》中曾说:“神话是关于世界和人怎样产生并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神圣的叙事性解释。”
可知神话是一种通过“神圣的叙事性解释”,论证社会秩序与价值合理性,并使社会与文化生活的秩序与价值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心理需要的一种“神圣叙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