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刘惠萍]世俗化的神圣叙事
——“日中有鸡”神话传说探析
  作者:刘惠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12 | 点击数:10670
 

  另,在属西汉中期的河南洛阳卜千秋壁画墓中,在以描绘天界景象为主的墓室顶脊西端,绘有人首蛇身的伏羲,胸前捧一红日,日中有一只飞翔的乌鸟(图8)。又在同属西汉中期的洛阳西郊浅井头墓室脊顶壁画中也绘有伏羲手捧日轮,日轮中也似有一只站立的乌鸟。此外,像在四川以及河南、江苏、山东等地出土的许多墓顶天象图中的日轮或日神羽人画像中,也经常会画有一只飞翔的乌鸟或三足乌,用以作为墓室小宇宙中“太阳”的象征。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人一直相信“日中有乌”。至于太阳中为何住着一只“乌鸟”?过去,曾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如“太阳黑子说”“联合图腾制说”“男性生殖崇拜说”等各种不同的论点,企图破译“日中有乌”之说的由来。然而,若参考颇能反映早期初民生活与思维的新石器时期考古出土材料,则可发现:大约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出土文物中即已发现有“太阳”和“鸟”结合的图像,如陕西华县柳子钲泉护村即出土了一幅乌鸟载日而飞的“乌负日图”(图8);另如河南陕县出土的彩陶中亦出现有一上为圆圈表示太阳;其下有一鸟,呈正面飞翔姿势,下有三只脚的图像(图9)。

图8陕西华县泉护村彩陶图

图9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

  由这类图像都是鸟载着太阳飞翔的形象可知,日与鸟或乌的结合,可能与原始初民在观察太阳于天空中的运行时,发现太阳的运行规律与鸟的行踪有着某种相类性,由于这种意象的“同一性”或“相似性”很容易让人将太阳与鸟在天空中飞翔的意象加以联想、类比,于是,将太阳与鸟加以类比,并进而结合起来。日本学者出石诚彦在《上代中國の日と月との說話について》一文中认为古代中国人之所以相信日中有“三足乌”,是因发现太阳“朝出夕入”的运行规律与鸟的“暮去晨来”有着相似的地方,因此将乌与日出日没的现象产生联想。而陈勤建在论及中国鸟信仰时也说:

  人类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总是从自己身边最易接触到的事物开始,而原始思维的互渗类比性与直观性,使人们将空中飞行的鸟类与驰骋长空的太阳发生类似的联想。太阳在空中的运行,如同飞鸟展翅飞翔。每天,鸟出日升,鸟息日落,太阳随着鸟类的早出晚归而升降起落。因此,如前引《山海经·大荒东经》中的“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在中国神话中,鸟常是个将太阳驮在背上,使太阳每天能规律地东起西没的太阳使者。到了后来,由于经常将太阳与乌鸟联想在一起,或者就像前引《楚辞》中的“阳离或“阳乌”一样,干脆就进驻到太阳中,而成为“日中有乌”。

  事实上,世界上有许多民族都流传有太阳是由鸟带来,或鸟即是太阳的神话。由于神话往往并非只是远古时期人们的随意创造,它更是他们认识世界及周遭事物的一种方式。美国民俗学者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1934-2005)在所编纂的Sacred Narrative: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Myth一书中的《导言》中曾说:“神话是关于世界和人怎样产生并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神圣的叙事性解释。”

  可知神话是一种通过“神圣的叙事性解释”,论证社会秩序与价值合理性,并使社会与文化生活的秩序与价值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心理需要的一种“神圣叙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
下一条: ·[林安宁]《密洛陀古歌》和《古事记》神话比较
   相关链接
·[吴灿 柏仙爱]叙事、情感与认同:图像符号的文化构筑与共同体隐喻·[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
·[孙瑾]故事与图像人物的替代性演变·[梁韵彦]南渡坡仙:广州祠堂壁画中的苏轼图像研究
·[崔茜]农事年画的产生原因探释·[柴春椿]再现、象征与表现:从功能论解读汉宋间舜帝传说的图像叙事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孙瑾]试论吐鲁番麻布诃梨帝母画像的构图来源·[马梦莹]后土图像身份判断新论
·[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唐睿]圣王与孝子:帝舜图像谱系及其符号建构·[孙冬宁]画中有戏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
·[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王均霞]普通人日常生活指向的手工艺与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