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刘惠萍]世俗化的神圣叙事
——“日中有鸡”神话传说探析
  作者:刘惠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12 | 点击数:10258
 

  然而,这种神圣叙事到了后来,往往会随着时空的变化,或由于仪式的消失;或由于语言的讹传,致人们渐无法理解神话产生的真正背景与意涵,因而使得其神圣性逐渐消失。如大概到了汉代以后,由于阴阳思想的渗入,而使“日中之乌”成了“阳精”;而到了中世纪的敦煌佛教艺术中,日中的乌鸟,则又多作展翅状(图10),成了印度神话中的“金翅鸟”(Garuda)。可知原始的“日载于乌”“日中有乌”神话流传到了后来,必然会被附会进各不同历史时期流行的学说或思想,且逐渐褪去其神圣的色彩,而以更“世俗化”的面貌出现。

图10 莫高窟第35窟壁画

  或由于“神圣性”的消失,致唐代以后的人们渐遗忘,甚至不能理解“日”与“乌”的关系。而“金鸡”与“金乌”在外形上颇为相似,在相关图像的传衍过程中,本即容易产生混淆。另一方面,则由于在一般世俗大众的普遍认知中,“鸡”和太阳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鸡有“啼晨”的特性,因此古人常认为是鸡唤来了太阳,所谓“雄鸡一唱天下白”。在《广东新语·天语》中记有这样一则故事:

  尝有客宿于山巅,夜分见第三重峰有块火,大如车轮,光怪回翔,与他火异,怪之。一客曰:

  “此为天灯。久之当有鸡鸣,所谓天鸡也。梵书云:日宫一树而有鸡王栖其上,彼鸣则天下鸡皆鸣,天鸡者,日中之鸡也。”

  这里的“梵书”究竟指哪一部书,已不可考。然从其所引梵书说:“日宫一树而有鸡王栖其上,彼鸣则天下鸡皆鸣。”可知由于鸡有“知时”“报晓”的功能,故可以常住日宫。

  宗教研究者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1907-1986)认为,这世界存在着神圣与世俗两种模式,“世俗”的是日常生活的领域,平常的人和事;而“神圣”的则是超自然的方面,异乎寻常的事物,值得纪念和非常重要的人和事。而神圣是人类理性前的情感和心理、愚昧和智慧的混合产物,世俗则是科学主义。由前面的讨论可知,除了“乌”与“鸡”的形象相近外,更由于到了后来,人们从日常生活的实际观察,发现“鸡”与太阳的关系,似较“乌”更为密切,加上“阳乌”和“三足乌”虽然神异,但却并不如两足的“鸡”更为人们所熟悉、大众化。每当旭日东升时,喔喔的啼声伴着人们日出而作,似乎都在印证着“日中有鸡”的说法。因此,到了唐宋以后,人们逐渐忘却了“乌”与“日”在早期初民生活中的神圣性,而更多地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鸡”来取代。

结语

  综上可知,“日中有乌”之说虽然古老,是原始初民对自然现象最素朴的理解与诠释,自有其神圣性。但由于“鸡”具有司晨的功能,与一般人的生活更为密切相关,更能满足人们对太阳“神鸟”的想象。因此,宋元以后的人们便以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去想象,完成了对古老“日中有乌”神话的重新阐释。尽管,随着后神话时代权力话语之神圣性和权威性的衰落“日鸟”原始崇拜的神圣性已不复存在,但在不断地神话重述中,随着时空及社会环境的变迁,人们以更世俗化、生活化的想象和虚构,使“日中有乌”这一神圣叙事,在后神话时代的今天,得到了更多的传承与重新诠释。

  由此可见,民间俗信作为一种流动的生活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以民众为主体在进行着动态的传承,故其内涵与象征意义必然会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形态、信仰心理的影响,而有所质变。张光直在讨论神话与当代文化社会关系时曾经说过:

  神话是文化的一部分,与文化生活的其余部分密切联系在一起;……在一个神话产生的当时,也许是根据一件历史事件、或凭空杜撰的事件,来说明当时的文化或代表当时的观念。文化社会改变以后,神话也跟着变;纵使事件的内容仍旧,其看法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与叙述方式,则随时“跟着时代走”。

  因此,神话除了是原始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同时更是一种现实生活的折射,其人物、情节、内容等,也往往会在社会文化沟通及对话的过程中,不停地转化其原有的意涵,或扩大其原有文化范围所赋予的意义范围。

  (本文刊载于《民俗研究》2019年第1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
下一条: ·[林安宁]《密洛陀古歌》和《古事记》神话比较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孙瑾]试论吐鲁番麻布诃梨帝母画像的构图来源·[马梦莹]后土图像身份判断新论
·[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唐睿]圣王与孝子:帝舜图像谱系及其符号建构·[孙冬宁]画中有戏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
·[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王均霞]普通人日常生活指向的手工艺与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孙芳]画中“戏”·[宁梅]藏族“鲁母化生型”神话的大传统传承
·[孟令法] “不在场的在场”:图像叙事及其对空间神圣性的确定·[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
·[王均霞]神话叙事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指向的手工艺品及其制作:文献梳理与研究构想·[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