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王加华]教化与象征:中国古代耕织图意义探释
  作者:王加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2-28 | 点击数:10171
 

摘要:耕织图,就是有关“耕”与“织”的图像资料。从宋至清,我国至少问世了数十套系统化的耕织图像。对于这些耕织图,传统主流观点认为起到了传播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事实上,耕织图的主要作用在于宣扬“农为天下之大本”的重农理念并教化劝农,并往往以皇帝或中央政令的形式而被提倡、刊刻与推广。因此,《耕织图》的创作与推广是中国传统道德化行政的一种重要体现。其根本目的,在于宣扬、创造并维持一种各安其业、各担其责的和平安定的稳定社会秩序,具有深远的象征与社会治理意义。

关键词:耕织图;教化;农本主义;社会秩序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度,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亦是广大民众的最主要衣食之源。因此,从中国历史的早期开始,上至帝王,中至地方官员与士绅,下至普通平民百姓,都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视。由此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与农事活动相关的资料记载,如各种劝农文、农书、农事政令等。不过检诸相关记载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资料基本都是以文字为介质的,相比之下,作为人类把握有形世界重要方式的“图像”资料却甚为少见,———实际上这也是中国传统文献记载的一大特点。但事实上,不论对社会发展还是学术研究而言,“图”都是极为重要的。正如南宋郑樵所说的那样:“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天下之事,不务行而务说,不用图谱可也。若欲成天下之事业,未有无图谱而可行于世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闻其语。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非图,不能举要”;“非图,无以通要”;“非图,无以别要”。

  不过,虽然相比于文字记载相对较少,但并不是说就没有有关农事活动的图像资料流传于世,比如《王祯农书·农器图谱》,就是非常著名的农事图像资料。此外,还有许多以绘画形式保存下来的农事图像资料,这其中最为著名的非耕织图莫属了。简言之,耕织图就是以农事耕作与丝棉纺织等为主题的绘画图像。耕织图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采桑铜纹壶,此后经汉至唐,又不断充实丰富,至宋代最终形成为完整的耕织图体系,此后历经元明清而延续下来。具体来说,耕织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耕织图是指所有与“耕”“织”相关的图像资料,如铜器或瓷器上的纹样、画像石图像、墓室壁画等。狭义的耕织图则仅指宋代以来呈系统化的耕织图像,如南宋楼《耕织图》、元代程棨《耕织图》、清康熙《御制耕织图》等,通过系列的绘画形式将耕与织的具体环节完整呈现出来,并且配有诗歌对图画略作说明。相比之下,宋之前的耕织图总还是停留在分散表达的阶段,往往只是对某一个环节的简单描画。从南宋楼《耕织图》开始并以之作为基本蓝本,历经元明清七百多年,我国至少出现了数十套不同版本与内容的呈系统化的耕织图。有些耕织图还东传日本与朝鲜,并对两国绘画、农学发展等产生了很大影响。

  那么中国古人为何要创绘一系列的体系化耕织图像呢?耕织图的创作又发挥了什么作用与意义呢?传统主流观点认为,由于耕织图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具体农业生产技术与劳作场景,因此其目的与意义主要在于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如国内研究耕织图的集大成者王潮生就认为:“图与诗的结合提供农民仿效操作的范例,其目的是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是一种社会化、大众化的科普著作。”因此,在具体定性上,传统主流观点也基本将耕织图作为农学著作来看待,如作为我国系统化耕织图“母图”的南宋楼《耕织图》就被称为是“我国第一部图文并茂的农学著作”。《中国农学史》《中国农学书录》《中国古代农书评介》《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中国农学遗产文献综录》等农学与农书著作,均对耕织图有著录。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通过对历代耕织图的研读后发现,总体而言,耕织图的教化意义远大于技术推广意义,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其主要目的在于教化劝农,而并非为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虽然我们不能说耕织图就完全没有技术推广的意义。尽管已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却只是简单涉及。下面我们就主要以南宋以来系统化的耕织图为研究对象,采取“映现”与“再现”相结合并以“再现”为主的研究思路,对历代耕织图的创作者及创作背景、原因、目的与实际意义等作具体探讨与分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胡司德]早期中国的饮食“月令”:秋食麻与犬,冬食黍与彘
下一条: ·[郑土有]孝: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
   相关链接
·[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
·[崔茜]农事年画的产生原因探释·[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李贵生]中国宝卷在河西走廊的独特发展·[王加华]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图文关系与意义表达
·[刘然]信仰、生计与王朝教化·[刘晓悦]民俗文化对家族成员间情感的凝聚作用
·[王加华]处处是江南:中国古代耕织图中的地域意识与观念·[郝佩林]苏州评弹与近代江南乡民日常教化
·[王加华]观念、时势与个人心性:南宋楼璹《耕织图》的“诞生”·[魏乐博]全球宗教变迁与华人社会
·郑土有:春节是一种民俗的教化场·[田家溧]汉代厚葬风俗的成因及教化意义再探
·[王加华]显与隐:中国古代耕织图的时空表达·[刘德龙]春节民俗
·[陈虹]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原因探析·[萧放]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