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大师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大师

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当下是非遗最好的发展时期
  作者:记者 姚雪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9-21 | 点击数:7880
 

  “每一行想要做到优秀都是不易的,这对我来说是一份职业,一辈子都要踏实干好。”——赵树宪

  在南京老城南,有一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巷子。这里坐落着清代最大的平民住宅甘熙宅第,也是现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所在地。64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树宪就在这里制作南京绒花。

  历史:宫里传出吉祥花

  绒花,这项独具南京特色的手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武则天时期。当年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热闹非凡的“花市大街”。绒花品种众多,有鬓头花、胸花、戏曲花等,其中鬓头花最受喜爱。

  “古时宫里的女子头上要戴花的,但是鲜花少,不能四季都戴,慢慢就开始制作人造花。”赵树宪介绍,绒花起初仅供宫中使用,《红楼梦》里提及的“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说的就是南京绒花。之后才流传到民间,人们以绒花寓意“荣华”。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的绒花制作以家庭作坊为主,有柯恒泰、张义泰、德胜祥等40多家,赵树宪是张义泰的第三代弟子。然而,工艺美术的黄金年代悄然过去,随着审美、民俗及技术变迁,纯手工制作的绒花渐渐被工业流水线产的头花、胸花所取代。

  2006年,南京绒花作为省级非遗项目,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近年,赵树宪和徒弟的作品还出现在《延禧攻略》等电视剧中,绒花人气又高涨起来,前来参观和订购的游客络绎不绝,客户主要是喜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现在预订要半年后才能拿到啦。”赵树宪说。

  制作:巧手蚕丝“传”成花

  绒花坊10平方米上下,3张操作台就占了大半。桌上和桌边散落着各种线圈和材料,橱窗里展示着凤冠、装饰画等作品,一张张证书惹人注目。绒花的主要材料是蚕丝,经过“勾条”“打尖”“传花”等多个步骤,最后攒成花式,一朵绒花才算完成。

  “将蚕丝煮成熟绒,再染上不同颜色,才是花瓣、花蕊和叶子的材料。”赵树宪挑选着深浅不一的绿色材料,开始制作一片叶子。将选料梳理通顺后,他小心翼翼地将其裁剪成1厘米宽的小段,再用烧至退火软化的黄铜丝捻成螺旋状,成为“绒条”。这叫做“勾条”,是极为关键的步骤。

  下一步是“打尖”。赵树宪右手拿着剪刀,左手旋转着绒条,不一会儿就修剪出两面凸、中间凹的造型。再将它们一一熨烫平整,颜色深浅有致的叶子就完成了。根据需要,绒条还可以被加工成钝角、锐角、圆角等不同形状。修剪好的绒条在他一双巧手下灵活组合,一朵美丽的茶花便活灵活现了。

  绒花样式各异,制作过程短则一两日,长则需要一两周。眼下最炙手可热的,自然是电视剧《延禧攻略》中各位妃嫔的同款配饰。“剧组定制了19款绒花发饰,我和两个徒弟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做好。”赵树宪介绍,这套绒花饰品都是参照剧组提供的、故宫馆藏文物的图片制作而成,其中富察皇后佩戴的“摇钱树造型绒花”是做工最复杂、最受欢迎的一款。

  传承:“当下是非遗最好的发展时期”

  从1973年进入南京绒花厂做学徒,今年已是赵树宪制作绒花的第四十六年。他十分坦然:“每一行想要做到优秀都是不易的,这对我来说是一份职业,一辈子都要踏实干好。”

  赵树宪收徒弟,只有两个条件,一是真心喜爱,二是全职投入。做绒花需要有巧思、美感和手工,不仅机器无法取代,手艺人也要潜心学习三四年,才能做成一件像样的作品。曾有不少人想要业余学习,但一听说周期长、过程苦,便打了退堂鼓。

  令赵树宪欣慰的是,近年来陆续招收到5个年轻学生,为工作室注入了活力。“因为喜欢,我大学毕业后就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已经三年了。”90后的李璐说。80后程颖还开了介绍绒花的微博和微信,让老技艺的传播有了新渠道。

  对于技艺的传承,赵树宪一直坚持原则:必须使用传统材料,必须运用传统工艺。在此基础上,表现形式、体裁角度等方面则力求创新,进行生产性传承。

  赵树宪介绍,在过去,绒花主要做头饰,色彩以大红色为主;这些年,绒花不仅有了更雅致和丰富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它逐渐跳出了原本的行当,成为表现内容更丰富的艺术形式。他的工作室里,既有传统中不乏时尚的胸花,也有灵动乖萌的各式动物造型,还有如同油画般细腻的绒花装饰画。在跨界服装领域,2012年“绒花若雪”礼服一亮相就惊艳了法国戛纳。这是赵树宪用一个月时间,将1000根绒条拼接而成的。

  “当下是非遗最好的发展时期,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喜欢它、愿意学。”赵树宪说。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8-09-15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我国著名格斯尔奇吕日甫大师逝世
下一条: ·新疆曲子传承人吴生录:生命不息 传承不止
   相关链接
·[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
·[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
·[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