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
  作者:邱国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2 | 点击数:8627
 

      二、学习与采借:文化层面的畲汉互动

      文化层面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畲族文化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吸引和畲族学校的创办。

      畲汉文化层面互动,首先表现在畲族文化独特魅力对当时汉族知识分子的吸引。畲族独特而神秘的民族文化,在二十世纪初期由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对民族问题的关注这一历史背景下,吸引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引起了他们对畲族及其文化的关注。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云和县浮云(即魏兰)所辑《畲客风俗》由上海虹口顺成书局印刷,日本东京清国留学生会馆发行。民国十二年(1923)胡先骕发表了《浙江温州处州间土民畬客述略》。民国十四年(1925),沈作乾著《括苍畲民调查记》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一卷第4、5期刊出。民国十八年(1929)夏,德国学者史图博和李化民到景宁县敕木山调查,合著《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刊于民国廿一年(1932)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刊第6号。民国廿三年(1934)1月,浙江省第三特区行政督察专员公属编,许蟠云、王虞辅、范翰芬撰的《平阳畲民调查》出版。

      作为经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有着留学经历的知识分子,魏兰等人摒了旧时文人的大汉族主义,以平等的姿态对待畲族同胞,在做了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写出了一批我国早期畲族研究的著作和文章,为后世畲族历史文化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下面以《畲客风俗》和《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为例,对这两篇论著及其作者作一评述。

      魏兰先生的《畲客风俗》是由浙江知识分子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畲学专著,被后人称为“奇人所著的一部奇书”。该书著成于“乙巳仲冬”,即1905年冬;初版于“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即1906年初。从畲学书目检索,尚无先于该书的畲学专著。对魏兰及其《畲客风俗》,陈惠明在《魏兰和他的<畲客风俗>》一文中作过如下评价:

      作为革命志士,魏兰具有一种火焰奔突的豪情和粗犷掩映的细腻,连《畲客风俗》这样的学术著作也感染上了这种风范。这本书不是一般学者猎奇心态雾里观花的速写,而是作者自幼年至中年,怀着对畲族同胞深切的爱意和同情数十年潜心观察的硕果。我们读着此书,不象攻读某些艰深的专著,需要硬着头皮之类,只觉是在聆听大观园的管家凤姐在如数珍宝。畲族的历史、迁徙、耕作、稼穑、节日、婚嫁、祭祖、饮食、服饰、语言、诗歌、教育……被描绘成一幅幅风俗图画,远看似泼墨写意的长卷,近看象工笔重彩的绣品。只是魏兰其人才具备这种独树一帜的风采,也只有这样经历的作者才能充满自信地宣布:“所纪之事。均系亲目所睹,或畲客自言……无一虚事,亦无一苟且。”为了澄清众说纷纭的诸种传说,魏兰甚至潜入禁区,藏匿于畲族友人的小楼,窥视神秘不宣的畲族祭祖场景。这些原始积累的第一手资料被表述得如此生动真切,以至于今天本地的读者拜读之时不禁失笑,被作者逼真酷肖的描摹和丝丝入扣的刻划所动情。

      由于时代的局限,魏兰的《畲客风俗》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瑕疵。如论及当时畲民性格、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时,用词有不妥之处。但是,正如陈惠明先生所说,“我们不必苛求前驱人物对现代科学方法的疏漏和怠慢,在马克思主义甚至达尔文进化论尚未传达到偏僻山乡之时,纵然是民族精英、先知先觉也难免作出令今人觉得荒诞、迷信的唯心臆断,作为历史与时代的局限,诚然不足为训。”

      《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是哈·史图博与李化民二人合著的,1932年南京出版社出版。史图博和李化民在以景宁敕木山为中心的畲民地区,作了踏实的调查访问,写出了详细而翔实的记录,文字流畅,富于趣味。书中附有畲民分布图和习俗照片,可供研究参考,他调查的项目相当全面,包括饮食服饰、婚丧礼俗、奉先祭祖、警示鬼神、语言民歌和氏姓传说等等。此外,对于“祖图解说词”、蓝姓家族“世谱”、敕木山等地畲民的历史、畲和瑶的民族历史渊源关系诸方面所作的解释说明,也是非常出色的。

      上述学者的身上,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特点。他们摒弃“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的错误观念,用民族学、人类学的专业目光,观察、记录和研究畲族文化。他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民族学、人类学学者,但是,在研究畲族文化的过程中,他们能自觉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入畲村,与畲民直接交谈。避免了在前人的相关记述中寻章摘句和道听途说,避免了以讹传讹。他们在与畲民交往的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他们的学术成果,对畲族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文化传播指的是一个文化发明创造出来的文化要素乃至文化的结构、体系向本土之外的地域扩散或转移,引起其他文化的互动、采借及整合的过程。

      畲汉文化层面的互动,还表现在畲族学校的创办。民国元年(1912)遂昌县后江畲族村创办明德小学。民国廿一年(1932)11月,景宁县开办城东乡立南泉初级小学,为景宁第一所畲村小学。民国廿三年(1934),文成县培头村畲民钟德彰在该村创办崇道小学。此为文成县畲村第一所村校。

      在畲村建学校,这对提高畲民文化素质,以便进一步与汉族对话、交流,实现畲汉文化互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畲汉文化互动,无可讳言,是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的交会与互动,汉族文化必然更多地影响畲族文化。但畲汉文化相互接触,经过长久的时间,两者相互采借、适应,彼此都会发生变化。人类学的文化普同观(culture universa lism)认为,人类心理的基本状况是大体相同的,所有的人是完全平等的。文化内外环境相似的民族会产生或崇尚相似的文化反应,而不同的环境尽管产生的文化面貌会有差异,但由于人类心理基本状况大体相同,因此在文化的不同部分也同样具有所有文化的共同特色。同时,也正因为人类的心智和心理的相同或相通,各个不同的文化之间才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播、互相学习,各个文化之间的要素才可以互相借用、互相吸纳甚至相互融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科大卫、贺喜:文献内外——历史人类学的经验
下一条: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相关链接
·[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孙芳]清代民国时期春牛图年画的文化艺术解读·[穆昭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民俗学研究者的文化交往
·[法]吕敏 陆康 主编:《香火新缘: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寺庙与市民》·[刘磊]电影院与民国时期青岛的都市民俗
·[赵娜]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市民自来水接受文化小史·[王加华]江南与华北面食上的舌尖差异——以清末至民国时期为中心的分析
·[赵娜]多元利益群体互动视角下的地权变迁研究·[任大猛]民国报纸:打倒春节!喊“恭喜发财”就是“反动派”!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专家委员会成立 41位专家受聘·[林杰]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
·中美学者研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国图新项目“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正式启动
·[张永钦]构筑民国社会史的双重史料·[何也]民国时期的贵州少数民族调查
·民国文献存世数量大 保护难度超过古籍·专家呼吁抢救保护民国时期文献
·[曹兴]民国时期宗教政策研究的一部力作·[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