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
  作者:邱国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2 | 点击数:8123
 

      三、和睦与友好:民间层面的畲汉互动

      虽然历史上大汉族主义曾经给畲汉关系蒙上过阴影,但是,在民间层面,在畲汉人民的世俗生活之中,畲汉关系总体上是和睦的,两个民族友好相处的事例很多。蓝云飞在《“西弄”村史》一文中写道:

      西弄村处于与相距约一公里的周前村、小叶村、外朋、林坳、桥亭、朱弄口等六个汉族村的中间,是一个孤立的畲族村,与这些村山水相连。西弄畲族群众与这些村汉族群众历史以来就紧密团结,互相支持,有的还作为内亲交往,从未发生过重大民族纠纷。

      下面两则口述史材料,不仅呼应了蓝云飞的观点,还以具体感人的生活画面,为我们还原了不可多得的历史场景。耐人寻味的是,这两则材料的叙述者,一位是汉族,一位是畲族。先看汉族作者叶子福题为《畲汉情谊》的材料:

      我原籍缙云,父亲叶云堂以打铁为业。1925年,我才三岁,父亲因生活困迫,挑着打铁工具担,母亲背着我,来到云和打小铁,在云和畲乡走村串户,结识了许多朋友,特别是杉坑岭村石匠蓝贤照,常请父亲修铁凿,最亲密,父亲要我称他伯父。

      当时我家没有固定的住房,常常住凉亭,宿庙宇,过着流浪般艰苦生活。贤照伯父屡劝父亲在云和开店打铁。1927年父亲在云和城内牌坊脚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一爿打铁店。但因为资金缺少毛铁、钢材原料,难以周转。虽然父亲手艺不错,却经常停业,生活越来越困难。1929年父亲把母亲和我送回原籍,寄居外婆家。他又一个人来云和谋生。

      贤照伯父家境也很贫寒,可是这位好心的畲族伯父得悉父亲的困境后,竟然瞒着老母亲把家中唯一的产业——二丘自耕田计六分六厘,立契典当给城内的一户人家,将所得的钱和自己帮人打石所得的一点微薄的工钱全部援助父亲,同时请来父亲的好友郎礼生、林雷水一起商量帮助安排店房,在贤照伯父等人的热心支持下,父亲振奋精神,于1930年在云和城内司前铺开设一爿义兴打铁店,由于这次资本比较充裕,原料周转灵活生意门庭若市。

      1931年,我才9岁,父亲到缙云把我们接回云和,岂料母亲疾病死亡,店内营业遭受严重挫折,父亲悲痛交集,束手无策。贤照伯父为此更加关心,四处奔波求援,父亲对他无限感激,俗话说:“亲帮亲、邻帮邻、出门靠主人”。父亲来到云和,在贤照伯父的援助和帮助下,勤劳节俭,讲授信誉,手艺精益求精。于是义兴打铁店在云和站稳了脚跟,我们一家人得到安居乐业。

      贤照伯父,于四十年代去世,我们十分怀念,父亲虽然早年还了他的钱,却永远没有忘记恩情,常常给他送去铁器农具,逢年过节都到他家中拜望,畲汉人民的友谊真是天长日久。

      1957年父亲与世长辞,我们兄弟继承先父手艺,全家39人都在云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过的很幸福,父亲生前常对我们说:“没有贤照伯父的帮助我们就无法在云和立脚生根”。贤照伯父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敬仰,今借《云和文史资料》一角以表畲汉人民的深情友谊。

      透过朴素无华的语言,畲民蓝贤照的高大形象矗立在人们眼前。蓝贤照是一位普通的畲民,因为常请一位汉族铁匠修铁凿,就与其成为好朋友。感人至深的是,当这位汉族朋友遇到困难时,他竟然瞒着家人把家中仅有的六分六厘田典当出去,用所得款项援助汉族朋友重振事业。这一举动,义薄云天!不仅感动了叶姓汉族铁匠家几代人,也让所有的知情者钦佩不已。民间层面的畲汉情谊,由此可见一斑。
再看由两位畲民口述、畲族作者蓝荣清写的《魏兰轶事》:

      ……大炉山是魏家的祖业,离县城西北二十里,在鹿角尖南侧半山腰,海拔约有八百米,深山峡谷,幽静偏僻。辛亥革命之后,魏兰先生就隐居在这里。

      ……先生来到大炉山,留心观察当地群众,看到畲民衣衫破烂,生活贫困,十分同情。就回家拿来一些半新旧的衣裤鞋袜之类,送给他们。畲民见先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就渐渐地亲近起来了。先生热忱地教他们一些浅近的种植知识,帮助发展厚朴、水菖花、茶叶、雪梨等经济作物。从此,先生同畲民成了亲密邻居。

      散猪福

      畲民向来好客,平时杀一头猪也得请左邻右舍来热闹一番,俗称“散猪福”。魏兰先生在大炉山和附近的畲民来往亲近,平起平坐,大家都把他当作自己人。有一次,柘园村雷根财家晚上要杀猪,日间特意叫儿子礼旺去大炉山砍柴,请先生“散猪福”。先生很是高兴,满口答应。于是晚上点着一盏灯笼,沿着弯曲的山路,到了三里多远的柘园根财家“散猪福”了。

      夜幕弥漫,一片漆黑,好不容易才走到根财家门口,听到屋里头刚动手杀猪,一伙人七手八脚把猪捺在凳板上,猪“哇哇”直叫,老是杀不死。旁观的人有的笑,有的叫,有的埋怨屠工没本事。此刻屠工已是满头大汗,精疲力竭,见猪不死,更是慌了手脚,无可奈何!

      先生看的清楚,不慌不忙,上前接过屠刀,俨似老师傅,左手按牢猪头,右手持刀顺着原刀口略微一转,猛力一戳,只听得毛猪“呼”的一声大吼,四脚直弹,就再无反应了。

      原来杀猪老司由于心里惊慌,又在阴暗的火篾灯光下,持刀不真,戳歪了,未及要害,猪老是“哇哇”直叫。先生将刀口一转,毫不费劲,正好刺中喉咙要害,一刀就死。众人哄然惊叫:“霍!魏先生啊,没想到你这位文气的读书人,竟有这么高明的本领呢!”先生风趣地笑着说:“不相帮,怎好散猪福呢!”逗得大家都笑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科大卫、贺喜:文献内外——历史人类学的经验
下一条: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相关链接
·[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孙芳]清代民国时期春牛图年画的文化艺术解读·[穆昭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民俗学研究者的文化交往
·[法]吕敏 陆康 主编:《香火新缘: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寺庙与市民》·[刘磊]电影院与民国时期青岛的都市民俗
·[赵娜]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市民自来水接受文化小史·[王加华]江南与华北面食上的舌尖差异——以清末至民国时期为中心的分析
·[赵娜]多元利益群体互动视角下的地权变迁研究·[任大猛]民国报纸:打倒春节!喊“恭喜发财”就是“反动派”!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专家委员会成立 41位专家受聘·[林杰]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
·中美学者研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国图新项目“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正式启动
·[张永钦]构筑民国社会史的双重史料·[何也]民国时期的贵州少数民族调查
·民国文献存世数量大 保护难度超过古籍·专家呼吁抢救保护民国时期文献
·[曹兴]民国时期宗教政策研究的一部力作·[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