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沈卫荣]美国藏学主流的学术传承和学术批评
  作者:沈卫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29 | 点击数:6174
 

  例如,Hopkins曾将十八世纪藏族学者绛阳协巴所造《大宗义书》(Grub mtha' chen mo)中有关自续部中观和经量部中观的章节分别分配给Lopez和Klein作为其博士论文的主题。重视文本,通过对文本的读解、翻译和注释,来培养弟子从事藏传佛教研究的能力,这不失为一种十分可取的教学方法。然而,是将手中研读的这个文本当作一种绝对真实、不可怀疑的教条,将记录和保持这个文本所传教法之传承作为首要目标,或者不惜曲解其本意以逢迎当代人之宗教需求和热望,还是将这个文本放回到它原有的语言、教法语境中去细致考察,以批判性的态度来观察和分析这个文本所传达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对它作出正确的解读和诠释,这是区分宗教和学术、神学和比较宗教学研究的一个分水岭。正如Lopez所批评的那样,以Hopkins和Thurman为代表的美国早期藏传佛教学者常常模糊和混淆这种宗教和学术的分野,乃至造成藏传佛教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宗教化、神学化的倾向。

  Hopkins仿照藏传佛教寺院训练学僧的方法在弗大培养出了一批具有极好的藏语文能力和对藏传佛教有深刻了解的弟子,后者的学术风格或多或少与Hopkins类似。但是,随着藏传佛教研究与作为整体的北美比较宗教研究在学科上的整合越来越深入,这种具有明显的宗教化神学旨趣的学术取径渐渐被扬弃,而代之以选择与美国主流学术传统更接近的学术方法,选择与美国主流学术关心更相关的课题。前述Lopez从研究中观哲学、《心经》等,转而采用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手法来考察西方表述西藏和藏传佛教的历史就是这种转型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从他对中观哲学等藏传佛法的研究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Hopkins的影响,而他那些可以归类于“文化研究”领域的著作,则转而成为对Hopkins之学术的反省和批判了。而像Dalton和Quintman等Lopez的弟子的学术风格和学术著作,则明显减弱了Lopez和Hopkins所代表的两种学风之间的冲突和紧张气氛,其中虽有Hopkins之传统的影响,但更接近于被美国藏传佛教研究主流所遗忘的佛教语文学传统,也与美国主流学术传统中的宗教研究的大趋势更加切合了。

  由于Thurman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此时那股于六七十年代之嬉皮和新时代运动中迸发出来的对藏传佛教等东方宗教传统的狂热已开始减退,尽管Thurman本人作为藏传佛教于西方世界之代言人的影响力日增,但他并没有像Hopkins一样把藏传佛教寺院对学僧的训练方式完全照搬到哥大宗教系内,而是基本上传习了哥大已有的学术训练传统(Thurman的前任是著名印藏佛教学家Alex Wayman教授;优秀藏学家Matthew Kapstein教授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也曾长期在哥大任教)。与Hopkins的弟子基本上只利用藏文佛教文献从事藏传佛教研究不同,Thurman的弟子大部分兼通梵藏两种佛教语言,多从印藏佛教研究的角度从事藏传佛教研究,他们的语文学功夫似乎比Hopkins的弟子扎实,而且他们也更注重比较宗教学的训练,不专注于对藏传佛教进行神学式的研究。Thurman在哥大最优秀的作品或就是Wedemeyer,他身上不乏其尊师式的个人魅力,而其佛教语文学的功力和对宗教学理论的掌握均更胜其尊师一筹,他的有关圣天《摄行灯论》的研究(Aryadeva's Lamp that Integrates the Practice (Caryamelapakapradipa): The Gradual Path of Vajrayana Buddhism according to the Esoteric Community Noble Tradition, New York, 2007)和他的《为密乘佛教正名》(Making Sense of Tantric Buddhism : History, Semiology, and Transgression in the Indian Tradition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这两部著作,分别反映出他于佛教研究的两个方面的功底和成就。自然,他对Lopez对美国藏传佛教研究这一学科之形成和发展之历史的描述和批评根本无法认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上海书评 2016-04-10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李隆虎 ]同一文化,多个世界?
下一条: ·费孝通:我对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过程
   相关链接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彭牧] 丹·本-阿莫斯:高擎“民俗学之火”·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
·《中国香文献集成》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收录·[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美国《西部民俗》“中国民俗学的新方向”专刊评介·[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车韦萱]罗杰·亚伯拉罕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毛晓帅 ]桑德拉·多尔比个人叙事研究述评
·[张丽君]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美国公共民俗学实践·[美]布鲁范德:《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罗杰·吉奈里(Roger L.Janelli)教授去世·[李靖]美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研究的理论之路
·[孟子凡]民俗学视域下的空间·[美]布鲁范德:《白头鹰的隐形羽毛: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
·朝戈金、高丙中当选美国民俗学会“荣誉国际会士”·[罗安平]葆育地方感:美国阿帕拉契亚的民俗实践
·[张静]《北美民俗研究》与美国民俗学的理论建设和学术转型·[谭萌]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