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学历者来说“当一次傻瓜”
要想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必须反复练习,这样才能忠实呈现其核心及本质。
为了将自己认为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所拥有的东西吸收为己有,而能够认真听取教导的人都是纯朴率真的:纯朴率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精明的人不是这样即使觉得厉害,只听一次就以为自己全都明白了,心里想着“原来如此”,之后就不再认真听从了。
匠人的道路不是那么好走的,如果不能扎实学会“形式”的话,就无法进入后面的学习阶段。
有很多年轻人来“秋山木工”当见习生,有的才刚高中毕业18岁,也有大学毕业、稍具社会经验30岁左右的人。那么,30岁的人,是不是比18岁的人成长得更快呢?实际上,有很多情况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大学毕业的人,都认为“自己已经会了”,所以不能坦诚学习;当我说:“照我说的去做。”他们嘴上说:“是,知道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照我说的做,心里想的是:“虽然社长刚刚那么说,但应该还有其他的方法吧?”或是“和我知道的方法不一样”、“比起打招呼,我想赶快学会技术”等。就像这样,他们无法马上接受我这位师傅的话,而是加上自己的判断,有时候甚至断然拒绝我的要求。
而我所能够做的,就是让他们明白,原来自己是多么无知,什么都不懂。
有一次,我在学徒们盂兰盆节休假回家的那段时间,做了一张大桌子。我的设计之精妙,让他们无法猜出是怎么做出来的。
当学徒们回来时,我问他们:“知道这是谁做的吗?”他们互相看着对方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是哪个工匠做的啊?”当他们知道是我做的之后,都感到很惊讶。
总之,就是要让他们大吃一惊,他们才会知道自己是多么地浅薄。有时,甚至需要花上一年的时间,才能让他们坦诚地说“是”。而且,愈是出自名校、拥有高学历的人,需要花的时间就愈长。如果不看学历的话,在十个新人中,大概会有一个出类拔萃、手艺灵巧的年轻人,这种人常常会认为只有自己能干,很容易瞧不起别人。
进入“秋山木工”的,都是想成为我的学徒、成为一流匠人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与其想这想那,倒不如试着去做那些师傅说“你试试看”的事。在“守”这个阶段,“‘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正是成长的捷径。
只有丢掉自己的小小自尊,坦诚、谦虚地当一次“傻瓜”,这样的人才可能成为一流匠人。
要无愧于“木之道”
“秋山木工”的制服背后,印有很大的“木之道”字样。所谓“木之道”,指的是为了成为一流匠人的“为人之道”。
我们的制服胸前不但绣有“秋山木工”,还有每个人的全名。无论是学徒还是工匠,不仅穿着制服工作,也穿着制服坐公交车。
因为制服上有工房名称和自己的名字,所以会非常注意自己的仪容和举止。为了不让别人看到懒散的态度,自然而然会紧张起来,自己也会挺直腰板,保持正确的姿势。
即使在公交车中也丝毫不能马虎。一大早上班,即使感到很困,也要好好站立。如果在公交车中坐下,就会变得昏昏沉沉,结果也许会靠在邻座的人身上,给别人添麻烦。背后的“木之道”和绣在胸前的公司名称和姓名,可以随时提醒我们约束自己。
像这些—个一个小小的行动,都能提高自己的技术和人品。
为社会、为他人工作,生命将会熠熠生辉
每天都有苦恼的经营者,认真地来找我商量:“人才真的很难培养”、“没有认真工作的年轻人”等,这时我都会告诉他们:“只考虑公司利益,是无法培养出人才的。”
为社会和人类培养有用的年轻人,是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我的想法。但现在认为培养有用的年轻人,是企业责任的经营者太少了;我看到的,都只是在培养忠于自己、有益于自己、可以帮自己赚钱的人才。此外,不训斥部属的主管也增多了,也许训斥了以后部属会马上辞职,也许一出手就会遭到抗议,但如果因为部属辞职会给公司带来损失,不想承担训斥所带来的责任,结果便什么都不做,前辈如果不教育下一代,年轻人就无法成长。
在“秋山木工”,不训斥后辈的人,不能从学徒晋升为工匠。后辈在工作上出现失误却不告诉他,失败了也不批评,这并不是亲切,而是缺乏爱心。
我在训斥弟子的时候,都是拼了命的。因为我认为这不只是出于培养工匠的责任,还因为这个人的一生都掌握在我手中。
我认为结婚和找工作是很类似的,都意味着要对对方的人生负责,雇人也意味着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
我的任务是将日本人所有的技术和精神,传授给下一代的年轻人。我希望可以培养出十个水准超越我之上的工匠。
这十位再培养出超过他们的十位工匠,如此一来,就能培养出一百个“超级明星”的一流匠人。这样连锁发展下去,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培养出世代永续的一流匠人。
“秋山木工”的人才教育是一种“体制”,希望能在各种作业场所和工种中,使用这套“体制”培养出独当一面的一流匠人。
平成二十五年,即2013年,三重县的伊势神宫,举行了“式年遷宫”。伊势神宫每20年重新建造一次,将神像移到新的神宫中,祈祷神力重新复苏。包括神殿和御门在内,以及各种用具、摆设都是新做的。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从8年前就开始,工程规模非常浩大。
“式年遷宫”是从持统天皇时代,即公元690年便开始的传统仪式,已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同时,它也是技术传承的重要“体制”,困难的技术可借由20年一次的仪式传承给下一代。
我们每个人都从上一代继承技术,然后再传给下一代。希望大家明了自己肩负的使命,大家都是被遴选出来的,各自有自己的职责。
如果每个人都踏实、勤奋地完成这项使命的话,我们的人生肯定会无限精彩。
(本文摘自《匠人精神——一代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日]秋山利辉/著,陈晓丽/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11月第一版,定价:36.00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6年6月15日 【本文责编:陈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