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萧放 张勃]中国民俗学会与国家文化建设
——以传统节日的复兴重建为例
  作者:萧放 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31 | 点击数:11277
 

  (四)积极主办、联办和参与各种有关节假日的会议、论坛,推动传统节日复归的社会进程

  中国民俗学会以推动传统节日研究、复兴重建、传承发展与传统节日公假化为目标,利用东岳论坛等全国性高端学术平台,自2005年以后连续主办或联合主办多次关于传统节日假日化与复兴重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与形象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如首届东岳论坛暨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2005,北京)、乙酉中秋论坛(2005,上海)、中华民族新年的庆典与习俗(2006,北京)、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北京)、我们的节日: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浙江论坛(2009、2010、2011,嘉兴)、中国节日文化遗产保护论坛(2010,温州)等等。其中首届东岳论坛暨“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由中国民俗学会与北京民俗博物馆在第四届北京民俗文化节(中国民俗学会与朝阳区政府、北京民俗博物馆联合主办)期间共同主办,与会学者除了来自中国外,还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在现代化的国际背景下,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平衡,如何评价我们的传统文化时间、如何保护我们的节日文化遗产”,[13]如何将传统节日问题落实到假日制度上等等,成为与会学者热烈讨论和交锋的话题,这次会议经过各级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而在2005年秋天的乙酉中秋论坛上,与会代表不仅论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流变、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与民族凝聚力、传统节庆的场所与礼仪等问题,而且从历史保护的整体性角度论述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的问题,提出要在有形遗产中保护无形的民俗文化、注重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等。大会还发表了由中国民俗学会等17家单位署名的《保护传统节日文化上海宣言》及《中秋论坛周庄备忘录》,明确提倡“在制度中保护传统节日,在生活中传承文化遗产”。

  除了主办和与其他组织联合主办有关传统节日的会议之外,中国民俗学会还积极参与政府部门(包括中央和地方)、社会团体、高校科研等单位组织的相关学术研讨会,如历届七夕文化研讨会(石家庄、邢台等地)、中国传统节日(寒食清明)论坛(2008、2009,山西介休)、海峡两岸春节传统节日文化高峰论坛(2011,绍兴)等。在这些研讨会和论坛上,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发出了响亮的声音。以“我们的节日――第二届中国传统节日(寒食、清明节)论坛”为例。这次会议由中国民间文化家协会与山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大会发言的学者除了冯骥才先生外,有刘魁立、贺学君、王恬、安德明、陶思炎、萧放、刘宗迪、陈连山、张勃等,全部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五)通过大众传媒(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电视大学)和专题讲座发表学术观点,宣传传统节日文化,让学会服务社会的宗旨得到全方位的展示,同时营造重视传统节日的社会氛围

  首先是广播电视报纸媒体。《我们的节日》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电视片,影响巨大,中国民俗学会同仁参与了该节目的前期策划,刘魁立、乌丙安等著名学者作为嘉宾多次出镜。在政府倡导我们的节日的时间里,学会一大批学者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各个栏目有关传统节日的现场直播或话题讨论。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观潮等节目中,学会同仁多次受邀担任嘉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电视台邀约中国民俗学会多位民俗学者参与制作了“大家说节日”系列节目,包括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专辑,出境专家有刘魁立、乌丙安、萧放、叶涛、陈连山、施爱东、刘晓峰、张勃等。这部电视节日系列节目有着良好的社会反响。黄涛在央视新闻频道、凤凰卫视等媒体作为特邀嘉宾多次参加节日专题讨论节目。2012年底,经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刘晓峰教授联系,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所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合作,录制了首都市民终身学习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之中国传统节日篇》,刘晓峰、萧放、黄涛、林继富、杨秀、宋颖、张勃等承担了其中主要讲座内容。在《人民日报》(包括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解放日报》、《南方周末》等全国性重要报刊上,屡见学会同仁的专栏采访或专题文章。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从2007年“说不完的春节道不完的年”文化遗产专版开始,直到2012年“让古老的远行抵达现在”端午特刊为止,一年都有多期节日专版,访谈人主要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陶立璠、叶春生、董晓萍、陈勤建、高丙中、陈泳超、萧放、张勃、张士闪等学者都曾在全国报刊上发表多篇关于传统节日笔谈。民俗学者在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成为媒体的重要依靠力量。他们的声音、文章或观点又通过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

  其次是网络媒体。2002年中国民俗学会与央视国际网络的合作,是学会利用网络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创举,在与网民互动中,进行了有效的知识传播与社会动员。其后民俗学会会员频频作客网络,与广大网民在线互动。以刘魁立先生为例,2007年11月15日参与了搜狐网在线网谈,主题是“赋予传统节日新意义”;2008年6月6日,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以“从传统节日到法定假日——泛谈端午节”为题与网友进行互动;2013年4月2日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和保护”为题与广大网友交流。这还是不完全统计。此外还有陈连山、施爱东在人民网的“解读清明文化内涵”(2010年3月29日)、萧放在凤凰网“全球网民过大年”发布会上的现场访谈(2011年1月22日)、央视网复兴论坛上的“解读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2012年1月11日)以及“解读当清明进入网络祭扫时代,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何传承?”(2012年3月30日)等。

  在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研究员的无私奉献以及与多位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民俗学会还在自己的官网中国民俗学会网站上开辟传统节日专栏。每届节日到来之际,就推出节日专辑,推介节日研究论著,并为各种媒体推介民俗学人。2010年由学会副秘书长张勃主持的“马鸣湖杯”春节征文活动,则是学会利用网络推进节日传播的新举措,收到了良好效果。

  第三是专题讲演。在传统节日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时,各地纷纷举办节日文化讲座,民俗学会专家常常作为主讲嘉宾应邀出席,在高等院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博物馆、公园、中学、小学、街道社区,甚至未成年犯罪管教所等地方和单位进行学术讲座,有力地推进了传统节日的知识普及和理念更新。其中有代表性的如乌丙安先生在2013年深圳迎春沓饼文化节《民俗文化名家讲坛》暨宝安文化茶座主讲“话说过年”(2013年1月13日)、在国家图书馆主讲“话说端午节”(2013年6月9日)等,刘魁立先生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主讲“从传统节日到法定假日”(2008年4月25日)、在大连文化大讲堂主讲“传统节日与民间文化”(2008年10月31日)、在温州“中国节日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主讲“我们的节日,我们的心”(2010年3月16日),在深圳市民大讲堂主讲“当代中国人的时间与节日”等。萧放教授在江苏泰州百姓大讲堂主讲“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后刊于《光明日报·光明讲坛》),在北京市教委德育大讲堂主讲“中国传统节日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08,5,21),在北京师范大学国学博士班光明讲坛主讲“明清时代的新年礼俗”(2011年1月31日)、在国家图书馆主讲“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6月17日)、在文津讲坛与首都图书馆乡土课堂主讲“年节礼俗的复兴与重建”(2012年4月、2013年2月2日)等。高丙中、陈连山、刘晓峰、黄涛、张勃、郑土有等一批民俗学专家,在各地都开设了节日专题讲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民俗学会代表团出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届常会
下一条: ·China Folklore Society appointed as member of the Evaluation Body by the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