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与差序格局的乡土性基础不同,新“差序格局”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乡土性的弱化——农民正在逐步远离土地。新“差序格局”的基础是市场经济,而在亲密的血缘社会条件下商业是无法存在的。
那么,以上这种新“差序格局”形成的过程与原因何在呢?
差序格局的变迁并没有经历一个太长的时间。现在村子里还有老人会充满无奈与怀念地念叨着某个不孝的子孙,“搁在过去早被大伯拿着铁锹打得满街跑了”;受了儿媳妇气的婆婆们则诉说着自己当媳妇时的种种小心与不易。存留在他们记忆中的“过去”,正是东委村处于传统差序格局的时代,在他们看来,村里的变化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了。
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村庄,尤其是“文革”结束后,学习拔尖的子弟相继考到乡里、县里读书,考大学或者考入师范院校读中专。这些通过读书途径走出去的一代大多留在了县城中的教育与行政领域。改革开放后,有人背上铺盖去了石家庄、北京、天津打工,有人支起了炉子打烧饼、炸果子(即油条),有人从去集、庙上摆摊到在村里开了一间小卖铺。但是这些人依然会特意回村参加仪式,男方娶亲仍然需要在村中建新房,家中的老人也多停留在农村务农,可以说其生活意义仍然停留在村庄内。曾经一起下地收玉米的一条街上的街坊,由于种植暖棚与种植玉米小麦的耕作时节、农具不同,已经“帮不上忙”。相反同为“种棚的”不管住的远近,都会相互协助搭盖暖棚、周转资金,并且每天早上共同在村口的草莓市场进行草莓交易,在价格、收货商等方面协调并保持一致,互动极其密切。红白喜事中“主事的”变成了“有能耐”的小辈;村里选举前开的“小会”,随着村里几个有威望老人的去世或者搬进县城,逐渐转移到小辈的家里;婆婆不再当家,老人住进了配房。而在逢年过节大家均处于闲暇状态回归乡村社区时,本来“一家子”“当团儿”(21)的聚会却变成了“有钱人”的聚会;原本集聚到一家炕上看电视的娱乐方式只停留在老人圈子里,一毛两毛的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