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统格局下的“礼”之“随”
费孝通先生对于“差序格局”所为人熟知的论述是:“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15)“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16)
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学界对于传统“差序格局”的共识在于,这是一个由血缘与作为其“投影”的地缘为纽带所连接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存在商品经济;社会秩序依靠传统人际关系与伦理纲常,道德观念是“克己复礼”下差序的人伦;政治机制是长老统治;社会性质是熟人社会。
三十多年前,东委村正是典型的差序格局。
首先在血缘格局上,东委村并非单姓村,而是由多个家族共同组成。张家、李家是村中两大家族,其他较小的家族多由外村迁入,虽然五服内的亲戚较少,但是通过认干亲与婚姻两种方式或与其他小姓联合,或依附于张、李两家。嫁进来的媳妇再将娘家村中的姑娘“说”给村中的青年,血缘关系下又加入了姻缘的因素。整个村庄即使毫无血缘关系也仍以哥嫂、叔伯等称呼,大年初一清早晚辈要相互到“当块儿”(地缘)与“当家子”(血缘)家里拜年,长辈则坐在炕上专等小辈来磕头。其次,村中的政治格局被老人们戏称为“张天下,李半朝”,张、李两家除了人数上的优势,几房的家长都在村中任职,据老人们回忆,“这些干部说直理,能管事”,权力与权威重合。有威望的除了干部之外,还有一位识文断字的老人、一位退役的老人与一位烈士家属,村里分家要找他们主持,有冲突要由他们“说和”。再次,在经济格局上,村民均以种地为生,人丁兴旺的家庭分得的田地多,劳动力也较为充足,日子过得相对宽松,男丁较少的家庭也在亲戚、邻里的帮助下完成耕种。虽然存在贫富之分,但是差距较小,没有大地主,经济条件较好者在划分成分时也只是中农。最后,在文化格局上,五十年前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村中曾组织扫盲班,后建立学校,小学设置到三年级,三年级以上则到隔着一条河的西委村上学,初中到朝阳镇,高中与师范在县城。此后,初中文化及以上的村民被视为“文化人”,文化水平差距拉大。
“随礼”发生在仪式中,举办红白喜事的家庭被称为主家。东委村每场仪式都要有“识文断字”者担当“管账的”,村落每个区片都有固定的人选,仪式当天会辟出一间单独的屋子供其使用,“客”们到达后会首先来此放下礼物与礼金。“管账的”则支一张桌子,用毛笔将“随礼”者的姓名与礼金、礼物的数量、名称等写在红色(结婚)或白色(丧事)的笺纸上,而主家会将账本一直保留,作为今后“走亲上礼”的参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