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尧]信仰资源的建构与首次分配
——──以山西洪洞地区的通天二郎信仰为对象
  作者:王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2-18 | 点击数:18465
 

   摘要:神灵信仰具有资源供应性质,可转化为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如庙宇、巫觋、传说等。凡人成神的信仰发生过程同时伴随着资源的“首次”分配:随着信仰的确立,与该神灵有关的个体和群体将获得明确的身份定位并建立对应关系。此一过程由灵验法则、精英法则和亲属法则主导。其中,灵验法则是本质性的,是信仰资源分配的第一推动力;精英法则和亲属法则将在灵验性前提下发挥作用。“首次”分配的结果并非稳定,可能持续进行“再分配”过程。

  关键词:信仰;资源;分配;灵验


  

        一、学术史回顾

 

  神灵信仰对地方人群、村落和区域的意义与功能是民间信仰领域的重要命题,长期以来,以民间信仰与现实社会关联为导向的研究主要关注地方神灵的建构与变迁及其背后的历史、地域、政治、经济、社会阶层等动力因素,以“信神之人”为核心,追问“人为何要信神”的问题。近些年,学者们将视角转向文化背后的机制,开始还原活态信仰具体而微的生存语境,不仅研究神灵信仰本身,而且将信仰活动纳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等背景之中,考察不同阶层人群在持续信仰过程中的张力作用和以信仰为中心的社区网络,涌现出大批以福柯“权力-话语”、杜赞奇“文化-权力”、“国家在场”、“认同”为关键词的研究,从微观的乡村结构透视中国社会的内在秩序和运行法则,考察与信仰密切相关的地方(区域)社会内部之组织与权力关系,使神灵信仰研究走向纵深。

  神灵信仰的建构除了为所有信众提供宗教意义上的心灵抚慰,对当地人群的日常生活也将产生现实影响,信仰资源的分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因神灵信仰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上的抚慰功能,还是一种“人情”,可以自然转化为其他有形或无形的资源,比如身份提升和经济收益。信仰的这一资源供应性质,不仅服务于个体信众、带来个人化的身份提升,也可带来大面积的群体性身份建构,如相应村落、家族等。

  本文就将进入到已建构成立的地方性神灵信仰对当地人群、村落、社会的影响和控制力方面,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考察地方人群对信仰资源的诉求、分配和争夺策略。在神灵的建构与衍变过程中,巫觋、地方精英、神灵后裔和普通信众等不同阶层的人群在各自动机驱使下,对神灵形象、功能、神性进行塑造,并引导信仰实践。此项观察可将信仰的差异性影响落实到具体的地方群体,将为地方话语权力、人群分层、信仰传统变异等问题提供更多阐释。

  本文的讨论对象仅限于凡人成神类的地方性神灵信仰[②]。笔者将以洪洞地区的通天二郎信仰为个案,通过亲历信仰发生阶段的当事人后代转述的村落记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靠近信仰发生的节点,触摸信仰资源的建构与“首次”分配过程,并阐明各种分配法则的作用限度。

  信仰资源的分配是一个持续漫长的动态过程。从时间上看,凡人成神的信仰发生期必然同时伴随着信仰资源的“首次”分配,因为随着信仰的确立,与该神灵有关的个体和群体将获得明确的身份定位并建立对应关系,即资源的“首次”分配结果。当然,“首次”分配的结果并非稳定,可能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人群对分配结果的情感反应(比如是否满意)将成为新的动力,他们试图改变既有局面,对结果进行调整;为了争夺资源,各种人群力量也会分合或重组,是为“再分配”。对“再分配”过程,笔者将有另文专述,本篇不赘。

  滨岛敦俊在《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③]中总结了江南土神的信仰发生机制:一些世代从事巫业的家族会想方设法将其祖先神化,制造各类灵验传说、朝廷诰封,将祖先神安插入当地已有的神灵谱系中去,再以后代的身份崇祀推广,使家族巫业盈利。在洪洞地区,凡人成神事件并不鲜见,然而他们的后代却并不一定从事巫业。滨岛的研究对象与本文关注的地方性神灵有相当部分的交集,类似现象在洪洞地区的信仰实践中也有丰富的展现,本文将尝试予以回应和补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黎亮]“离去型”中国民间故事的文化原型论
下一条: ·[王尧]凡人成神的传说模式
   相关链接
·[毕雪飞]寄寓神威:日本八幡信仰的多重面相·[祝秀丽]香骨生芳兰:浙江省海盐县秦兰传说浅析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雅棉]女性庙事实践与信仰空间构建·[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
·[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许瑞娟 陈亚楠]跨越边界的纽带:“那伽-龙王”信仰在南亚-东南亚-东亚 连结区域的文明互鉴与共同体形塑
·[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
·[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王雅静]八仙信仰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接受与变异
·[王小萌]煤业兴衰与窑神信仰:京西煤炭资源对地方社会生活的塑造·[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
·[王敏琪]连台本戏《济公活佛》与近代民间济公信仰·[王辉]云冈石窟区域民众信仰口述史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