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文红]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的精神个性
  作者:陈文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1-05 | 点击数:17260
 
 
五、寄情别恋——消极无奈的抗争
 
在旧时代,不合道德、无爱情可言的婚姻比比皆是,而离婚的途径是难以畅通的。男子可以休妻、冷落妻子,并继而纳妾问柳,而三从四德的束缚使得女性难有非分之想。或许仅能去暗恋意中人,以短暂的云雨满足干涸的心田,一批婚外恋歌便由此产生。
 
南风唔当北风凉,亲夫唔当夜来郎。
夜来郎子有话讲,亲夫一觉到天光。
 
这是个敢爱敢恨的客家妇女的典型,她以大胆炽热的别恋来反抗无爱的婚姻。然而,这样的恋情是不能曝光的,一旦被夫家、族人知晓,轻则责打、重则被休弃甚至被沉塘。
 
扇子拨来圆叮当,你夫打你我痛肠。
一心都想来去救,恐怕雪上又加霜。
扇子拨来圆厘厘,我夫打我因为你。
前门追到后门去,目汁唔焦又想你。
 
这首因婚外情被发现引发的家庭矛盾看起来尚算轻微,然而,由此导致妇女更加不幸的生活:在村邻中成了嚼舌讥讽的对象,在婆家更是失却了原本低微的的尊严和地位。除非妇女有勇气冲破不幸婚姻的桎梏,开始新生活。在众多的客家情歌中,笔者仅发现一首表现了追求新生活的婚外恋歌:
 
千里路途来就姊,万里路途来就姑。
我愿离妻来就妹,你愿离夫就我唔?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在《岭东恋歌》序中谈到,客家男女以对歌形式大胆甚至出格地讴歌恋情,彼此挑逗应和,但囿于社会压力是很少以对歌来结亲的,大多只是平庸婚姻外的一种心灵放松而已。这种婚外情歌很少是实有其事的,只不过是满足一种心愿,在欲做而不得、有贼心无贼胆之际的“嘴上便宜事”而已。所以客家婚外情歌很难(也不应该)受伦理逻辑的贬斥,尽管至今不敢苟同这种扭曲的恋情。
当然,囿于所掌握的山歌资料,我们无从考察客家妇女在社会生活和政治事务方面体现的精神个性。或许我们可以引出一个长期以来被客家学研究者们忽略的问题:客家妇女在劳动上与男人平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却没有带来社会上、婚姻上甚至家庭生活上的男女平等。“纵观千百年来客家妇女的劳动生活,我们认为,以这种不堪重负、男女不分的重体力劳动所换取的解放,与其说是一种自由,一种幸福,倒不如说是一种痛苦,一种悲哀”[7],“客家妇女在向社会和家庭尽力付与的同时,本身的各种权利却受着极其无情的剥夺。”[8]婚姻上的不平等和怪现象前已叙及。因政权、夫权、神权、族权对妇女的束缚而在长期封建宗法社会中形成的许多陋俗,直至20世纪40年代还被奉为合理合法的生活准则。
如春秋祭祀酒席、上祖坟的公宴,男丁可按年岁大小和功名入席,而妇女不能入席,只准“有事服其劳”,烹调奉食。
如,妇女都没有自己的姓和名,利用男子的姓或名以及辈份长幼顺序缀以“嫂”、“娘”、“婆”、“嬷”便成了她们的名字。个别地区,妇女一日三餐不得与男人一起坐凳就餐,即使上了年纪做了祖母,也还是与女儿、孙女、儿媳、孙媳一起在灶台就食。
再如,妇女不能享受祖产的奖学金。客家地区,许多有祖产的宗族,都兴奖学金,用祖产部分收入奖励本族读书子弟。但只有男丁才有权享受,女孩即使成绩优秀,家庭贫苦,亦不得受奖。
再如,女持家、男当家。妇女肩负着操持家务的重担,只限于“勤俭”二事,而“家政大权”,却掌握在男子手中,男子说了才算数。虽然也有“阿婆带钥匙”的情况,那一般都是因为没有男子当家。
 
参考文献:
[1]吴永章.客家传统文化概说[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陈运栋.客家人[M].台北:台湾联亚出版社,1978.386-387.
[3]饶任坤,卢斯飞.客家历史文化纵横谈[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4]黄遵宪(清).李母钟太安人百龄寿序[A].黄遵宪研究资料选编[C].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5.208-210.
[5]张庆长(清).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黎岐纪闻[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6]李来章(清).连阳八排风土纪[M].约束.卷七.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7]郭丹,张佑周.客家服饰文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8]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本文原载《赣南师范学院》2006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红]两难选择:赣南客家山歌保护还是创新
下一条: ·[李黛岚]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相关链接
·[王维娜]“有情”与“无情”:长汀客家山歌主题研究·[郑紫苑]传承与创新:人类学视野下的龙川县客家山歌剧团研究
·[李雄飞 李院芬]客家山歌传说研究·[万建中]客家山歌需要有人作专门的研究
·[刘晓春]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张红]两难选择:赣南客家山歌保护还是创新
·[李黛岚]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李广贞 钟璟]社会变迁中的铜鼓客家山歌状况调查
·[杨帆]谈客家山歌的民系特色·[钟俊昆]客家山歌与彝族诗歌的特质比较
·[朱莉]客家山歌研究成果综述·[谢重光]客家山歌文化渊源新论
·[万建中]钟敬文客家山歌研究评析·[揭英丽]都市里的草根:广州市越秀客家山歌墟考察
·[刘晓春]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揭英丽]客家山歌研究综述
·[万建中]歌谣学运动的代表性成果·[黄鹤]客家山歌的情恋母题与植物意象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