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文红]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的精神个性
  作者:陈文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1-05 | 点击数:17262
 
 
2守望的爱情
旧日客家人漂洋过海谋生者甚众,“三年五年回唐山”是幸运的。一别数十年以至永诀的也比比皆是。别后的妇女不仅形单影只,且要独自支撑夫家,其艰难困苦,可谓无以复加。
 
亲哥过番俩分离,拆散鸳鸯真苦凄,
有话无人来对讲,几多愁切无人知。
阿哥今日去过番,丢下妹子在唐山,
去就少年转就老,赚到万金也何闲。
人在番邦心在家,年少妻子一枝花,
家中父母年纪老,手中无钱难转家。
郎在番邦妹在唐,两人共天各一方,
妹在唐山无双对,郎在番邦打流浪。
 
在短时间内事业有成、荣归故里的“番客”毕竟极为少数。更多的人漂泊天涯,苦苦挣扎,无颜见江东父老,家中的妻儿老小则遥望南天,长恨绵绵。盼郎不归,几十年如一日“守活寡”的妇女固守家园,含辛茹苦,侍奉公婆,养育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撑起了客家地区一片天。
3种种不幸的婚姻
(1)老少配式。客家女子的婚姻多由父母与媒人包办,这样男女间缺少了解,甚至到嫁人后才知男郎真面目,于是造成了无数的婚姻悲剧。嫁老翁便是其中一种。《旧婚歌》唱的是这种情形:
 
十八芳龄刚刚过,嫁个老公五十多,
爷老父母和媒婆,贪财贪礼害了我。
 
为钱财,父母昧良心把十八女儿许嫁给半百汉子。老翁少妻哪能有共同的情趣,有情感基础与处世方式呢?
(2)“等郎妹式”、“童养媳式”。
 
十八大姐三岁郎,夜夜睡目抱上床,
睡到半夜思想起,不知是子还是郎。
手拿秧苗嫩稀稀,样得禾黄来充饥,
郎子还在摇篮里,样得和他结夫妻。
 
青春女子本该享受到的爱情一夜之间化为泡影,她被嫁给三岁孩儿,形同保姆。夫妻之事异化为姐弟、母子之事,这样的婚姻何其辛酸!
 
对岁离娘卖畀人,六岁打柴受苦辛,
七岁落田学耕种,九岁挑担冇时停,
目汁洗面汗洗身。
小树冇大就要斫,九岁女子就要嫁,
怨天怨地怨爷娘,怨来怨去怨命假
 
童养媳的命运是悲惨的,遇上善良的人家算是一种侥幸;多数被视为童工,被肆意虐待;有的童养媳劳累过度、营养不良、不能正常发育,更有被虐伤致死的,经不住身心折磨而自尽的也不少。
“童养媳”、“等郎妹”的命运苦不堪言,多给女方带来精神痛苦和造成夫妻不和。客家地区盛行“等郎妹”、“童养媳”的原因有三:一是客家人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生女脸上无光,甚至视为祸水,尽快泼出。二是家境贫穷,生活所迫。三是封建迷信思想作祟。如算命先生说某女孩与父母相克,就多数被卖与他人做“等郎妹”、“童养媳”。
(3)隔山妻。这是梅州的一种特殊婚俗,这与梅州是侨乡、青年人大批去南洋谋生有关。侨乡男子多年轻时就出洋谋生,略有积蓄便寄钱回家娶一个女子,代其侍奉双亲、操持家务、做工种田。此婚俗称“隔山娶亲”或讥为“嫁魂魄”。“隔山娶亲”因新郎不在家,入门拜堂时,一般提一只公鸡代替“新郎”,新娘则与公鸡拜堂成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红]两难选择:赣南客家山歌保护还是创新
下一条: ·[李黛岚]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相关链接
·[王维娜]“有情”与“无情”:长汀客家山歌主题研究·[郑紫苑]传承与创新:人类学视野下的龙川县客家山歌剧团研究
·[李雄飞 李院芬]客家山歌传说研究·[万建中]客家山歌需要有人作专门的研究
·[刘晓春]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张红]两难选择:赣南客家山歌保护还是创新
·[李黛岚]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李广贞 钟璟]社会变迁中的铜鼓客家山歌状况调查
·[杨帆]谈客家山歌的民系特色·[钟俊昆]客家山歌与彝族诗歌的特质比较
·[朱莉]客家山歌研究成果综述·[谢重光]客家山歌文化渊源新论
·[万建中]钟敬文客家山歌研究评析·[揭英丽]都市里的草根:广州市越秀客家山歌墟考察
·[刘晓春]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揭英丽]客家山歌研究综述
·[万建中]歌谣学运动的代表性成果·[黄鹤]客家山歌的情恋母题与植物意象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