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从客家山歌中,梳理客家妇女长期以来被男权文化意识扭曲异化的精神个性。
关键词:客家山歌;客家妇女;精神个性
客家人的精神个性,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崛起于历史舞台,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许多研究人员把目光投向客家精神内涵研究,并形成了诸多大同小异的归纳与概括,如“爱国爱乡、勤朴好洁、崇儒重道、尚文习武、团结互助、奋发自强”[1],“纯朴保守、坚忍刻苦、崇尚忠义、尊文重教、尊重妇德、持重武术、偏爱清洁、勤劳节俭”[2]等。笔者认为这样的客家精神固然得到众人的认同,但它是基于居统治地位的男子文化角度的认同,并没有深刻全面地反映出客家女性的精神面貌。本文试图从客家妇女“我口唱我心”的山歌中,梳理客家妇女长期以来被男权文化意识扭曲异化的精神个性。
一、勤俭坚忍——家庭生活的支柱
“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社会的传统分工,男人下地劳动赶骡运输播种收割,妇女在家烹饪纺织,男女分工很明确。而客家妇女由于“客家男子轻视务农和家庭劳动,崇尚读书和出外谋生”[3],便挑起了生产劳动、料理家庭、教养子女等重任,养成其坚忍卓绝、耐劳耐苦、独立奋斗之精神。她们终年不敢懈惰怠慢,不知疲倦地为着丈夫、儿女、子孙后代,默默奉献青春韶华和毕生精力。乾隆《大埔县志·风俗篇》云:“妇女装束淡素,椎髻跣足,不尚针刺,樵汲灌溉,勤苦倍于男子,不论贫富皆然。”
《客家妇女歌》记叙了妇女从事的一年四季的农事:
生女莫在古程乡,程乡女子苦难当,
别处女子深闺宝,程乡妇女耕田庄。
赤脚落田播种秧,泼粪施肥又脱秧,
三月莳田挑秧把,中耕除草耘田忙。
若遇老天唔打帮,一夜戽水到天光,
一直忙到造禾熟,收割农事又紧张。
早造刚完秋季忙,又把番禾赶插上,
若遇高田水唔足,改种番薯唔丢荒。
十月立冬稻谷黄,晚造收割又登场,
程乡妇女如六月,再把谷粒屯中藏。
两造收完冬种忙,播下小麦一行行,
唯有小冬稍自在,等待明春小麦黄。
一年四季农事忙,程乡妇女非寻常,
女子如同男子汉,勤劳美德堪赞扬。
(注:古程乡在今梅县。)
《客家晡娘(妇女)》则描绘了她们的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的懿德:
客家晡娘,鸡啼起床。梳头洗面,先煮茶汤。
煮好早饭,天才大光。洒水扫地,挑水满缸。
盲有食朝,先洗衣裳。讲究养猪,煮汁拌糠。
灶头镬尾,光光张张。田头地尾,种菜种粮。
针头线尾,绣织在行。家头教尾,顺理有方。
爱子爱女,惜肝惜肠。唔生是非,敬重爷娘。
推砻踏碓,唔声唔响。捡樵割草,山歌飞扬。
……
丈夫出门,家事敢当。刻苦耐劳,唔怕风霜。
能粗能细,有柔有刚。远近赞美,客家晡娘。
客家妇女从小就学会各种劳动,学做“四头四尾”:“家头教尾”——整理家务、上侍翁姑、下育子女,都料理得井井有条;“灶头镬尾”——烧饭煮菜、割草打柴样样得心应手;“田头地尾”——播种插秧、驶牛耕田、锄草施肥、力争丰收;“针头线尾”——缝纫、刺绣、纺织等女红,件件都能动手自为。按客家传统,只有学会了这些工夫才算是能干、合格的女性,才能嫁个好丈夫。足迹遍及海内外的清代乡贤黄遵宪不禁慨叹:“吾行天下者多矣,五洲游其四,廿二行省历其九,未见其有妇女劳动如此者”[4]。客家地区形成“女劳”之风,是有其社会历史原因的。
(1)保持和发扬了唐代以前中原地区的“健妇”古风。古乐府的“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和杜甫《兵车行》的“健妇把犁锄”的诗句,正是客家妇女的真实写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