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谢重光]客家山歌文化渊源新论
  作者:谢重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0-29 | 点击数:12103
 
 
二、客家山歌根在客地
 
在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问世以前,已有不少清代学者讨论客家山歌的渊源,其观点与上述“根在中原论者”颇有不同,很值得注意。如广东学者屈大均论及“粤俗好歌”,所举例子多为客家山歌,指出“其短调蹋歌者,不用弦索,往往引物连类,委曲譬喻,多如《子夜》、《竹枝》。”“皆以比兴为工。辞纤艳而情深,颇有风人之遗,而采茶歌尤善。”“山歌,亦曰歌仔。多似诗余音调。辞虽细碎,亦绝多妍丽之句。大抵粤音柔而直,颇近吴越。出于唇舌间,不清以浊,当为羽音。歌则清婉溜亮,纡徐有情,听者亦多感动。而风俗好歌,儿女子天机所触,虽未尝目接《诗》、《书》,亦解白口唱和,自然合韵。说者谓粤歌始自榜人之女。其原辞不可解。以楚语译之,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则绝类离骚也。粤固楚之南裔,岂屈宋流风,多洽于妇人女子欤?”这些看法,扼要地说,就是客家山歌与吴越之地的《子夜歌》、《竹枝词》及楚地的民歌有很多相似之处,客家儿女子白口唱和的山歌是吴声歌曲及屈宋(楚地民歌)的流风。有时他干脆把客家人爱唱山歌的风俗说成“瑶俗”,认为“瑶俗最尚歌,男女杂遝,一唱百和。其歌与民歌,皆七言而不用韵。或三句,或十余句,专以比兴为重。而布格命意,有迥出于民歌之外者。如云:‘黄蜂细小螫人痛,油麻细小炒仁香’。又云:‘行路思娘留半路,睡也思娘留半床’。又云:‘与娘同行江边路,却滴江水上娘身。滴水一身娘未怪,要凭江水作媒人。”[8](卷12)他把客家人与瑶人、客家山歌与瑶歌混为一谈,与十分强调客家人来自中原、客家山歌根在中原的论调大异其趣。
黄遵宪是主张客家人来自中原的,他在《己亥杂诗》中写道:
 
筚路桃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
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9](卷九P810)
 
但对于客家山歌,他的态度比较客观。在《己亥杂诗》中,有一首专咏客家山歌:
 
一声声道妹相思,夜月哀猿和竹枝。欢是团圆悲是别,总应肠断妃呼豨。
 
在本诗的自注中他引王士祯语:
 
同年睢阳吴冉渠淇为浔州推官,采录其歌为续九,虽侏离之音,时与乐府《子夜》、《读曲》相近。民歌曰:“妹相思,不作风流待几时。只见风吹花落地,不见风吹花上枝。妹相思,妹有真心弟也知。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断是真丝。”
 
按王士祯《池北偶谈》卷16《谈艺六》“粤风续九”条,提到“粤西风淫佚,其地有民歌、瑶歌、俍歌、僮歌、蛋(疍)人歌,俍人扇歌、布刀歌、僮人舞桃叶等歌,种种不一,大抵皆男女相谑之词。”很明确把民歌与各种少数民族之歌谣相区别,而所引民歌,应即当地的客家山歌。黄遵宪也明白这一情况,所以在引用了王士祯所论及所录民歌后,自注曰:
 
土人旧有山歌,多男女相思之辞,当系僚、疍遗俗。今松口、松源各乡,尚相沿不改。每一辞毕,辄间以无辞之声,正如妃呼豨,甚哀厉而长。[9](卷九P810)
 
把黄遵宪与王士祯说法综合起来看,客家山歌的特点主要是:一、内容上以咏叹悲欢离合的男女之情为主,即所谓男女相思之辞;二、风格缠绵悱恻,哀厉而长,且有无辞之声间杂其中;三、语言用方言土音,即所谓侏离之音。其总体风格,一是与乐府中的《子夜》歌、《读曲》歌等“吴声”或“吴歌”相近,说明其文化渊源中有“吴声”歌谣的因素;二是继承了僚、疍遗俗,换句话说,即其文化渊源中有僚、疍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传统。
黄遵宪多次表达了类似的意见,他在所收录的山歌小序中说:“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意。”而罗香林所藏黄遵宪手写本《山歌》,诗后有黄遵宪本人的“题记”五则云:
 
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为之,反不能尔。以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也。余离家日久,乡音渐忘,纪录此歌谣,往往搜索枯肠,半日不成一字。因念彼冈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歌声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题记”又云:
 
钱塘梁应来孝廉作《秋雨庵随笔》,录粤歌十数篇,如“月子弯弯照九州”等篇,皆哀感顽艳,绝妙好词,中有“四更鸡啼郎过广”一语,可知即为吾乡山歌。然山歌每以方言设喻,或以作韵,苟不谙土俗,即不知其妙。笔之于书,殊不易耳。[9](卷一P54-55)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青]天鹅处女型故事渊源再探
下一条: ·[钟俊昆]客家山歌与彝族诗歌的特质比较
   相关链接
·[邓以华 李杉杉 葛吉生]东夷文化视域下的齐武术文化渊源探析·[段永升]龙头棺罩葬具的文化渊源与文化心理探析
·[王维娜]“有情”与“无情”:长汀客家山歌主题研究·[赵秀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音巴雅尔考证
·[郑紫苑]传承与创新:人类学视野下的龙川县客家山歌剧团研究·[李雄飞 李院芬]客家山歌传说研究
·[李传江]“虎皮井”故事的文化渊源及其对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的基干情节贡献·[李子贤]从创世神话到创世史诗
·[万建中]客家山歌需要有人作专门的研究·[刘晓春]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
·[张红]两难选择:赣南客家山歌保护还是创新·[李黛岚]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陈文红]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的精神个性·[李广贞 钟璟]社会变迁中的铜鼓客家山歌状况调查
·[杨帆]谈客家山歌的民系特色·[钟俊昆]客家山歌与彝族诗歌的特质比较
·[朱莉]客家山歌研究成果综述·[陈金文]越南传统佳话中的中国因素
·[万建中]钟敬文客家山歌研究评析·[郦波]解析端午文化渊源:闻一多认为源自吴越民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