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钟敬文:纯粹的人生
  作者:钟宜 口述 周淑瑶 记录整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0 | 点击数:7252
 

  【编者按】本学期上本科民俗学概论课,组织了三个口述记录小组,其中一组访谈钟先生之女钟宜老师,钟宜老师怀着对父亲的热爱,讲述了一个个故事,经该同学同意,这里发表其中一篇,以为先生去世十周年的纪念。──萧放

  ◎父亲说:为了喜欢的事,别的什么也就不管了。

  父亲1949年来北京参加“文代会”,之后本来打算回到香港去的,但是为了组织民间文艺研究会留了来下来。当时还叫民间文艺研究会,就是现在的民间文艺家学会,当初是他跟老舍他们一起办的。为这个研究会他决定留在北京。但是因为是南方人,生活上不太习惯。我妈也老说不喜欢吃馒头,北京气候也冷,妈妈觉得很不舒服,挺难过的。但是父亲说,为了喜欢的事,别的什么也就不管了。就这样我们全家留在了北京。

  文革结束“改正”的时候,我妈为这个事挺想不开的,但父亲就说:“不提了,我有事干了,也管不上别的了。”在恢复工作以后,在学校有些人会跟他提起,说那个人曾经在“反右”的时候说过你,对你怎么怎么样,有些学生明明就写文章骂过你。每当别人对他说这事,父亲就说,“他现在能配合就行了吧”,反正就过去的就不说了,他不计较这些事。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民俗学方面还有许多事要做,也没有时间考虑自己在“反右”时候的遭遇。

  他觉得现在的人把有些事看得太重了。他从来就没有为什么分房子啊,评职称啊,从来没有为这些事儿伤过脑筋。我也觉得挺羡慕他的,没什么事情可惦记的,就是一心搞自己喜欢的事。我们这一代人就不可能这样,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天爷给了他点寿,就是他最后这20年,他要不活到100岁,这些事都做不了,还是很遗憾的。

  他就是童心未泯。有时候很有趣,不像是老朽。

  可能是父亲的学问也做的多,一般的事他都也能接受,就是有些科学上的事他不怎么接受。比如学生思潮里的那些东西,七八十年代学生间流行的弗洛伊德,他认真地读过,还挺感兴趣的。但是他对电脑这样的新东西不太能接受。我和哥哥用电脑写文章,他就总是跟我们抬杠说“电脑不好”,我跟他说了好几次,“你不知道用这改文章特别方便”,他自己没有这种体会,有时候哥哥的电脑出了故障,父亲就暗自高兴,“坏了吧”,一个人在那幸灾乐祸的,就像个小孩。我们家有个14寸的小电视,用了好多年了,后来换了一个大一点的,他就总一个人在那喃喃自语:“还是小的好用,小的清楚啊。”他就是童心未泯。有时候很有趣,不像是老朽。

  在政府开始禁止放鞭炮的时候,父亲始终觉得这是很没道理的,家里不管谁来,只要涉及到这个问题,他就一定说,“我认为这个不好,华人的凝聚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在那几年你说这些就是跟媒体唱反调,他从来就不管这些。在放鞭炮这件事上我也老跟他争,我觉得鞭炮挺讨厌的,又出火灾又伤人,我就跟父亲说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他就特别认真地说,“缺了这个不行,旧金山的华人,就靠着放鞭炮,还有舞狮子什么的过年啊”。他走了以后我给他买了两盆梅花,就是在电脑上通过互联网查到买的,我还想跟他对话呢,我说,“你看,这是互联网帮我买的。”

  ◎他这辈子最心疼的,就是这些书的损失

  父亲一生中,一共损失了3批书。49年来北京开文代会留下一批书在香港,还有一次是抗战的时候,因为要逃难,我妈说拿不了,就抽了几本字典。还有一次就是在“文革”,我们家四间房子被并成一间,我哥哥只能睡在书上面,上面一个床底下是一层书箱。没有地方放,他只能挑出很少一部分书,剩下的都卖掉了。据说当废纸卖掉的,就有200块钱,那时候200块钱是很大一笔钱了。那时候还有一批放在师大图书馆,后来一捆一捆的还回来了,但是父亲的书都没有标记,不像其他人有藏书章什么的。还回来时,有没有损失,没有依据,也就没法说了。他这辈子最心疼的,就是这些书的损失。

  大概也是我妈照顾得太好了,生活上的事父亲全然不管,所以我妈走了以后我就接班吧。妈妈经常跟他开玩笑,“你死了以后,就拿书埋你!”他自己对生活上的事不在意,他只会包书。文革以前,他没去过其他商店,只去过书店,一块毛巾这样的日常用品他都不会自己买。文革以后,可能还好一点。书对他来说只要有一两分用处就要买。他经常逛旧书店,淘到的那些很破很旧的书,就自己用牛皮纸、针线,把那些很老的线装书装订好,可是平时他连扣子都没自己订过。再后来的时候他自己也不太能出门了,就总对学生嚷嚷说,你要有车带我去琉璃厂吧,他老想着琉璃厂。

  一次带学生们出去春游租车,他就从口袋里拿了一把特别碎的钱,全都掏了出来给人家。他都是买书,没有别的花销。97年的正月十五,我们去前门的大碗茶看正月十五的活动,但因为道路管制,我们一群人停在路上,他就鼓捣说,“去琉璃厂吧”。然后领着我们穿过很多小路走过去,他很熟悉琉璃厂那一块,琉璃厂旧书店的店员也很熟悉他,招待我们喝茶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去翻旧书,那时候他都已经94岁了。他就是对书爱得不得了,就拿它当宝贝。

  父亲留下来的那么多书,要捐给学校,他去世后我们就学校打报告,校长就批给了图书馆,但图书馆都换了三届馆长,对这些书谁都不感兴趣。一开始还有一些接触,后来五年时间都没跟我沟通过。我急了去找他们,你们不要我就找别人去。我们是捐赠,为了学校,为了学生,他们不管,好像这跟他们没有关系似的。所以说到捐书我也挺痛苦的,这件事我也没能帮他办好。(据最新消息:北师大已经专开民间文化特藏室,保存钟老与周巍峙老部长的捐赠图书——笔者)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陶立璠]口述史记录“非遗”,功不可没
下一条: ·[郎维伟]一部表达“主体感受”的口述史佳作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即将召开
·第35期敬文沙龙“钟敬文先生的故事”成功举办·[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