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昆曲,古老歌谣的当代吟唱
——解放周末·文化遗产日特刊
  作者:吕林荫   摄影/图:吕林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08 | 点击数:10121
 

  采写/本报记者 吕林荫

  为什么要在21世纪的今天,去回望600年昆曲的踪迹?
  因为——
  中国的历史,充斥着太多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迤逦之声。
  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
  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
  聆听遥远的歌谣,我们的心头也许会装着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但遗忘不该成为我们的选择。

 

  开演不到5分钟,教科文组织官员写下一张字条:“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这么美的艺术,这么漂亮的演员。”

  这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热闹非凡,180多个国家的教科文组织官员全来了。

  为展示不久前认定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从19项“遗产”中挑选了6项进行展示性表演。这天演出的,是全票当选的中国昆曲。

  一出北方昆曲剧院送演的《水浒记·活捉》开演不到5分钟,大会执行主席,一个荷兰人,写了张字条,在周围的观众间传阅。见这番情景,中国常驻教科文组织大使张学忠忐忑不安起来。

  直到这张小字条传到他手里,他才松了口气。

  字条上写的是: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这么美的艺术,这么漂亮的演员。

  一个多月后的2001年11月17日,在昆山市巴城镇——昆曲诞生的地方,也是千人剧场,也是客满,剧场外也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人,连当地警方都被惊动了。

  让小镇狂热的,同样是一台昆曲演出,由学戏不到一年的“小昆班”孩子们担纲的演出。

  时间已经过去整整10年多,和记者说起当时的情形,年届七旬的“小昆班”创始人黄国杰的眼中闪着光,声音也不由高亢起来。

 
 

青春版《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扮演者沈丰英
 
 
  黄国杰钟爱长笛,擅长谱曲,大学毕业后在戏剧团工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与“小昆班”另一位已故的创始人王业一道编纂昆山戏曲志,越编心中越觉苦闷,昆曲乏人吟唱,无人倾听,这还是昆曲的故乡吗?

  昆曲脱胎于昆山腔。大约600多年前,相传由昆山人顾坚创始、流布于吴中一代的昆山腔,因其流丽悠远的特点,被明代戏曲改革家魏良辅、梁辰鱼等人看中,作为改革对象。

  魏良辅经十年研磨,改良出一种“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水磨调”,并大胆放弃仅仅依赖吴语演唱的传统,吸纳了以北方语言为基础的中州韵,助其流传更为广远。

  此时的昆腔,尚是清唱。直到昆山人梁辰鱼写出了传奇剧本《浣纱记》,它才以一种崭新的艺术实体流播开来。优美的唱腔触动了表演的进化,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由此形成,并最终定格为中国戏剧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可是,在黄国杰和王业为昆曲故乡苦闷的时候,没有多少人愿意听他们细数昆曲的历史,哪怕在昆山。人们都笑他们傻,死攥着不值钱的玩意儿不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6月8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宣纸,中国书画的柔韧支撑
下一条: ·唐卡,那一眼的千年绚烂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