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郑土有]研究者、编辑家、出版商共同构建的学术空间
——试论民国时期上海的民间文学研究与书籍出版
  作者:郑土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3 | 点击数:20207
 


      三、民间文学书籍出版的中心地位

      上海是中国现代出版业的中心,据统计民国时期全国70%的出版机构集中在上海,年出版量更是超出70%以上。如1934年至1936年间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三家的出书量就占了全国年平均数的65%。(24)上海市教育局在1935年5月调查全市书店,共计260家,其中资产在5000元以下者 164家,5000~10000元者29家,1~5万元者28家,5~10万元者5家,10万元以上者34家。其中商务印书馆400万元,中华书局200 万元,中国图书公司、世界书局各100万元,民智书局50万元,大东书局、神州书局、国光书店各40万元,良友书局30万元,开明书店20万元,华通书局 18万元,北新书局15万元。(25)特别是商务印书馆,不仅控制着国内 60%以上的教科书市场,而且手中有9家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型刊物。其编译所最多时有职员300多人,其中不乏著名的学者,如1914年进馆的胡愈之,1915年进馆的陈叔通,1916年进馆的茅盾,1921年进馆的郑振铎、周建人,1922年进馆的叶圣陶等。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依靠自己雄厚的资金和众多的作者、读者队伍,更主要的是凭借编辑的文化眼光和深厚的学术素养,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哪些问题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哪些出版物可以满足社会各层次读者的文化需要,由此而作出出版方向的准确决定,因势利导,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文化,推进文化的发展,做到商业赢利和丰富社会文化的双重收获。毫无疑问,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兴起的现代民间文学、民俗学活动,也纳入了上海编辑家、出版家的视野,更何况有不少编辑本身就是该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行动者。
      检阅民国时期民间文学、民俗学出版物,我们发现大部分都是在上海出版的。不仅出版上海作者的书,而且出版了大量其他地区学者的书籍,如顾颉刚、钟敬文、周作人等著名学者的著作;不仅出版国内学者的著作,而且出版了大量的翻译书籍;出版的范围涉及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各个领域。1911年至1949年出版的民间文学、民俗学书籍,我们初步统计了以下的数字:
      民间文学、民俗学理论研究13部;
      神话研究及作品19部;
      故事研究及作品138部;
      传说研究及作品15部;
      童话研究及作品51部;
      笑话研究及作品74部;
      寓言研究及作品9部;
      以上统计数字仅仅是我们所能搜集到的材料(韵文部分尚未统计),遗漏的肯定还有不少,但仅这个数目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
      上述书籍涉及的出版社达100多家,可见出版民间文学书籍是当时上海各出版社较普遍的现象。
      在所有出版社中,以商务印书馆(约40本)、北新书局(约70本)出版民间文学书籍最多。商务印书馆是当时上海也是中国最大的出版社,同时又拥有茅盾、郑振铎、胡愈之等对民间文学颇有研究的学者,出版大量民间文学书籍当不奇怪。而北新书局在当时的上海只能算是二流的出版社,出版的数量甚至超出了商务印书馆,成为民国时期出版民间文学书籍最著名的出版社,这要归功于两个人:鲁迅和李小峰(1897-1971)。
      北新书局是在鲁迅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创办起来的。1925年9月,他从新潮社将《呐喊》和《中国小说史略》收回,同新作《陀螺》、《热风》一起交给北新书局出版。不论旧作还是新作,鲁迅作品的销售都很好,比如《呐喊》,就几乎年年再版。这为北新书局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鲁迅还亲自为北新书局主编期刊《语丝》、《奔流》。1927年,北新书局被北洋政府查封,将上海分店改为总店。鲁迅仍然倾注全力支持北新,虽然曾发生版税官司,但鲁迅与主持人李小峰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鲁迅对民间文化、民间文学的关注和重视(26),对北新书局的编辑方针以及李小峰本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事实上,不仅北新书局是当时上海最热心出版民间文学书籍的出版社,而且李小峰也是民国时期上海对民间故事的收集、编辑用力最勤的学者。李小峰的笔名即林兰。他为了广泛征集民间故事,以林兰的笔名在当时的一些报刊刊发广告,如在《语丝》第4卷第1号封二上就登了这样一则“征求民间故事”的启事:
      一、凡民间流传的故事,如神鬼故事、名人故事、呆女婿故事,及其他一切趣事等,不论已经古人记录与否,皆所欢迎。
      二、凡已经记录者须注明出处,未经记录者须注明流传的地点,如有土言俗语,请加注释。
      三、记述故事,请用明白浅显的语言,如实写出,勿点染增益以失其真。
      四、凡经录用之稿,酌送现金、书券或民间故事集。
      五、来件请寄上海新闸路仁济里北新书局编辑所林兰收。
      从这则简短的征稿启事中,我们可以发现林兰编辑民间故事是极为认真的,而且采取了就当时来说是最为科学的搜集整理的方法。林兰的启事,得到了全国各地热心民间文学的人士的积极响应,大量搜集整理稿寄到了林兰的手中。他将所得资料整理成书(当然也不是他个人整理,当时北新书局已拥有数位民间文学的行家里手,如任总编辑的赵景深,他们也肯定参与整理的工作),分册出版。将它们大致分为“民间趣事”、“民间童话”、“民间传说”三个系列,每册选录故事二十至三十、四十篇不等,由北新书局推出。这套故事集出版了近40种,总数达千篇上下。被称为是“中国近现代的一部民间故事集成”,是中国民间故事史上的宝贵资料。(27)
      这套由“林兰女士”编辑的民间故事集,绝大多数书稿是从征集的来稿中选编而成的,不少篇目还保留了原采录者的姓名。它是作为普及性的文学读物来出版的,许多篇目只是粗略地转述梗概,各册的文学水平与学术价值参差不齐。以江苏、浙江、广东一带的故事居多,较为集中地展现了本世纪初这一大片地区城乡流传故事的风貌。不过,李小峰本人也投入到了民间故事的记录整理活动之中,如1924年7月12日《晨报副刊》刊载的3篇《徐文长故事》,作者署名就是林兰女士,开头还提到:“徐文长的故事,在我们那里(江苏)也流传很广,我幼年时常听人讲的”,“今就记忆所及,一一写出,以供学者研究的参考。”
      故美国学者洪长泰先生认为,中华民国时期“在系统收集传说故事方面,用力最勤者,当数李小峰(笔名林兰)。……这些编著对于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真是无价之宝。编者说明这些传说故事充满了原始色彩的想象,应该予以保存,以免被岁月尘封和湮没。遗憾的是他没有进一步去对这些传说资料进行研究。”(29)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蔡可]数字时代的学术“交往”
下一条: ·[施爱东]警惕“神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