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包汉毅 桂书杰]德国民俗学史上的“礼俗互动”
  作者:包汉毅 桂书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2-03 | 点击数:10625
 

五、结语

  自浪漫主义至二战结束的一百五十余年内,德国的礼俗互动(观)先后经历了“礼失求诸野”“俗学于礼”“俗生于礼”与“礼缺造诸野”四个主要发展阶段。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

  首先,礼俗互动(观)是有政治性面向的,与社会政治背景相适应。而由于礼俗互动(观)又始终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构件,因此可以说,民俗学也是有政治性面向的。这是因为,政治乃是“管理众人之事”,而礼俗又是关乎众人的生活规范,所以二者挂钩也就理所当然,正所谓“民俗关乎国运”。

  其次,重俗轻礼或者为社会政治秩序严重破坏、礼崩乐坏之时,或者为极权统治秩序之时。重礼轻俗,则往往为社会政治秩序相对稳定之时。

  再次,无论重俗轻礼还是重礼轻俗,对于礼俗起源都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在重俗轻礼时,往往将其归结为民族共性——“民魂”抑或“族性”,强调各阶层的共同之处。在重礼轻俗时,则往往将其解释为上层精英的创造力,强调各阶层的差异之处。

  从次,礼俗互动观总是立足于实证主义(田野调查),再加以理性思辨(理性主义)。但由于其政治性面向,在这一过程中,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加工成分,乃至偏向于功能主义、甚或工具主义。

  最后,反者道之动,乃理事之必然,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德国一个半世纪的礼俗互动(观)的变迁,恰恰是走了一个螺旋形的发展路线。

  二战结束以后,德国的民俗学发展及其礼俗互动(观)又自是另外一番新局面,不但有东西德的差异,而且有统一前后的区别,因篇幅所限,只能留待以后再加以探讨。

 (本文刊载于《文化遗产》2021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王杰文]普罗普与巴赫金
下一条: ·[刘守华]比较故事学的中日之旅
   相关链接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唐璐璐]对“非遗”与“社区”的再认识——基于“德国现代舞实践”列入非遗名录的思考
·[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陈亚琼]声音的书写:“理想集体”的话语表达·[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8期活动预告(2023年3月19日下午14:30)
·[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鲍燕飞]礼俗互动视角下立春鞭春牛巫术信仰的演变
·[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
·[王二杰]礼俗互动下东海孝妇现代传承·《田野中国·当代民俗学术文库》
·[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赖婷]礼俗互动视角下的民间节日祭祖体系
·[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