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许钢伟]壮族《嘹歌》搜集整理及研究综述
  作者:许钢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10 | 点击数:16296
 

  三、小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田东嘹歌还是平果嘹歌的搜集,那些对嘹歌特别热爱的当地人由于爱好而自觉搜集嘹歌歌本、保存嘹歌歌本,对后来官方组织的搜集和整理活动来说,都是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这也对我们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重视当地人中热心民族民间文化的人士(不管是民间精英还是老百姓)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些人生活在当地的民俗环境中,精通当地语言和文化习俗,对做像搜集这样的基础性工作有天然的优势,至于个别可能缺少辨别能力,只要稍加指导就可以克服。在这方面,学者和这些当地人的合作具有广阔的空间。

  嘹歌的研究如上所述,在田东嘹歌搜集整理时期,对嘹歌的研究文学研究多,可以说是“文学中心式”的,虽然偶尔也有其他方面的研究。伴随平果嘹歌的整理,嘹歌的研究提高了对嘹歌价值的认识,将之作为一种民族民间文化来看待,进行全方位的文化研究。这无疑深化了嘹歌的研究。但是文化研究刚刚起步,对嘹歌的文化研究还多是提纲挈领式的概论,这既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对嘹歌进行深入的文化研究留下了空间。

 

  注 释:

  [1][3][4][5]农冠品:《泛说右江流域壮族嘹歌》,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05期。

  [2]《嘹歌》(壮族民间长篇抒情歌)\田东县文联民间文学普查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学研究会筹备会编印;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复印本。

  [6] 郑超雄:《关于壮族﹤嘹歌﹥文化中心地的探讨——壮族﹤嘹歌﹥文化研究之三》,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7]参见《平果嘹歌·长歌集》附录,农敏坚 谭志表 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8] 《唱响民族的心声———建设我们的文化家园系列报道之六》:百色新闻网(www.bsyjrb.com)

  [9][10] 参见《平果嘹歌·长歌集》出版说明,农敏坚 谭志表 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11] 农冠品:《泛说右江流域壮族嘹歌》,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05期。

  [12]参考农冠品:《泛说右江流域壮族嘹歌》一文第二部分——“对嘹歌文化艺术价值认识提升经历的回顾”,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05期。

  [13]陈驹:《壮族民间长诗——﹤唱离乱﹥的艺术个性》,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14]黄云:《论壮族长诗﹤嘹歌·唱离乱﹥的艺术特色》,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01期。

  [15]梁杏云:《嘹歌·贼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反映的壮族文化心理》,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03期。

  [16]黄绍清:《壮族反战乱长歌——﹤嘹歌·唱离乱﹥》,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17]罗汉田:《﹤嘹歌·唱离乱﹥时代背景浅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18]周国文:《论嘹歌》,艺术探索,1997年S1期。

  [19]何霜:《﹤嘹歌﹥版本存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0]农冠品:《泛说右江流域壮族嘹歌》,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05期。

  [21] 何毛堂:《壮族古代人文精神的文化丰碑——评介﹤平果嘹歌·长歌集﹥》,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22][23] 覃乃昌:《﹤嘹歌﹥: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壮族﹤嘹歌﹥文化研究之一》,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1期。

  [24] 郑超雄:《壮族﹤嘹歌﹥的起源及其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壮族﹤嘹歌﹥文化研究之二》,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1期。

  [25] 郑超雄:《关于壮族﹤嘹歌﹥文化中心地的探讨——壮族﹤嘹歌﹥文化研究之三》,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26] 滕光耀:《﹤嘹歌﹥的内容、形式和分类——壮族﹤嘹歌﹥文化研究之四》,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27] 潘其旭:《壮族﹤嘹歌﹥的文化内涵——壮族﹤嘹歌﹥文化研究之五》,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28] 覃彩銮:《论壮族﹤嘹歌﹥艺术的美学价值——壮族﹤嘹歌﹥文化研究之六》,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29] 覃乃昌:《壮族﹤嘹歌﹥的传承与传播研究——壮族﹤嘹歌﹥文化研究之七》,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30] 蓝阳春:《﹤嘹歌﹥的特色及其在壮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壮族﹤嘹歌﹥文化研究之八》,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本文原载《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上一条: ·[石甜]口头传统[1]在网络社区中的传播与认同
下一条: ·[尹虎彬]互联网时代的口头传统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
·[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郭翠潇]国际档案理事会RiC档案著录标准对中国口头传统建档语境描述的启示
·[祝鹏程]口头传统研究可以为曲艺研究带来什么?·[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