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
——刘三姐歌谣论析
  作者:李素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11-10 | 点击数:9945
 

二 层出不穷的平行表达:句法层面的程式

  刘三姐歌谣中的口语传统,并非只停留在词语应用的层面上,还表现为不少相对固定的句法程式,其中以平行关系最为典型。平行关系又称“平行式”“平行结构”等,“是洛德分析程式化表达的一个重要的诗歌语言的现实,平行式表现在语音、句法和篇章结构的各个层面上。”从句法结构上来看,刘三姐歌谣中的“平行式”要求用相等的措辞和结构来安排同等重要的各部分,并要求平行地陈述同一层次的诸观念,具有并列、递进等多种结构模式。

  刘三姐歌谣中的对唱多是一唱一答,其措辞用语与框架结构都极为相似,歌组往往会包含句式平行、语义平行等修辞手段,实属较大单元的平行结构。从句式平行上看,一般由歌组开头相同的对句组成;从语义平行上看,开头用相类或相似的对句来表达,两者的本质都是在于表达同一层面的意思,或用以催促对方反应,或表达某种情绪与诉求。例如:

  生不丢来死不丢,我俩牵手看水流;

  水流往上哥丢妹,水流往下永不丢。

  生不丢来死不丢,我俩牵手看水流;

  我俩好比长江水,江水长长不断流。

  哥讲不丢就不丢,走到江边看水流;

  江水长流哥长念,江水倒流哥才丢。

  哥讲不丢就不丢,明知灯火连灯油;

  灯火连油哥想妹,时时连妹在心头。

  如上第一、二首山歌开头两个对句以排比的形式构成了平行表达,以重复原样为特征,是一个相当规整的平行式;而后两首山歌则是巧妙地选择意义相近的对句,创作出两个相互平行的歌组。口头诗学认为,“在汉语传统中,排比、对偶等手法,是民间歌手特别喜爱的手段,这当然也是一类平行式。”除了明显的排比平行外,在一问一答的理想对歌模式下,歌手们使用第一对句的词语和押韵模式生成第二个,只要主题不变,同一人连续唱上几首,平行式也应时而生。这样既减轻组织歌句的压力和实现“口头表演”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又在对歌没有偏离当下主题的前提下,营造出理想和默契的状态。如:

  哥讲不丢就不丢,城隍庙里砍鸡头,

  鸡头放在石板上,石板开花鸡才丢。

  哥讲不丢就不丢,留心念妹六十秋;

  情义好比长江水,永世不断水源头。

  生不丢来死不丢,我俩牵手望水流;

  天晴我俩割草卖,下雨我俩挖柴蔸。

  生不丢来死不丢,生死和妹共一秋;

  我俩变蛇共一眼,我俩变花共一兜。

  除此之外,对歌时只要有等待而留白的时刻出现,平行式也很快会随之出现,颇具地方生活色彩。例如一男歌手质问女歌手为何背信弃义而故意疏远时,女方支支吾吾,说不出缘由,男方便在等待回答中穷问不舍:

  当初远见远摇手,如今远见远低头;

  当初犹如茶泡饭,如今犹如水冲油。

  当初远见远摇手,如今远见远低头;

  哥有哪们得罪妹?冷冷落落把哥丢!

  从平行式在刘三姐歌谣中存在的广度和频度看,句法层面的程式十分重要。不仅降低了歌手再建构歌组的“成本”(一首歌只需要“照搬”前两句和编创出后两句即可),而且还提高行歌的速度,提升演述的语言质量和艺术效果。此外,吟唱的歌组很容易达到一般歌组所不能产生的重迭复沓、一叹三咏的艺术效果,同时,还有效地将山歌牢牢地固定在某一主题上,避免话题零散的情形出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斯钦巴图]史诗歌手记忆和演唱的提示系统
下一条: ·[王亚南]中国神话古史与“国家”传统
   相关链接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
·[朝戈金]口头诗学的文本观·[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
·[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共时研究
·[程梦稷]是谁作此预言签:民间文学视野中的古代谶语歌谣·[尹虎彬]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蒋雪秘]表演中的创作:浅析程式与表演的双向建构
·[冯文开]史诗研究七十年的回顾与反思(1949-2019)·【讲座预告】庄孔韶:《金翼》《银翅》及其后续研究(2019年4月16日,中国社科院)
·[美]布莱迪:《人类学诗学》·[郭翠潇]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研究生学位教育领域的应用(2000-2017)
·[朝戈金]口头诗学·[朱刚]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滥觞
·[冯文开 廖明君]口头传统诗性智慧的探索者·[苏茜]中国口头诗学理论与现实意义评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