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岳永逸]妙峰山的光
——《行香走会:北京香会的谱系与生态》序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28 | 点击数:5821
 

  尽管有诺伯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及其过程社会学的痕迹,青仁之“个体的香会”不折不扣地给我们展示了有着主动性、自觉性和调适能力的香会的赛局图景。按照笔者的理解,所谓个体的香会,一方面是针对香会之间的关系而言。从历时性、共时性以及群体心性的层面,青仁强调着香会一直有的多样性、多元性与流变性。另一方面,个体的香会则是针对一个香会内部的参与者个体的主动性、自主性而言。对参加香会的个体而言,“良禽择木而栖”之古语有着新意。行动主体自我意识的增强加速了香会的裂变、整合与流转,最终导致当代北京香会呈现出叠合而多变的群像。

  因此,作为关键词,书中的“个人主义”是无所谓好坏、善恶的。虽然经常在个人主义之前或之后加上“泛滥”二字,但青仁并不像不少社会学者那样,片面地将正在发生中的中国的个人主义等同于自私自利,视为道德沦丧、村将不村抑或人将不人的洪水猛兽,也未将个人主义提升到塑造“新民”的高度,甚至视为改进社会的良药。全书对个人主义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倚重,背后实则有着青仁对“弱者”“自由”的尊重和敬畏。

  青仁出生于湖南乡下一个普通的农家。与80后的同龄人相较,从父辈生活到他自己依靠步履维艰的奋斗而进入城市,青仁有着典型的处处受窘、时时碰壁的弱者体验。时时感恩的青仁之于生存的危机感、紧张感、紧迫感甚至无奈和无力感,几乎贯穿于我俩认识近十年来的日常交流之中。这使得他在从事田野调查时,很难将自己放在一个制高点而鸟瞰合作者,反而更多的是惺惺相惜或心心相印的感同身受。这或者是勤敏的他田野调查较一般人进入快、少障碍的根本原因。

  2013年博士毕业后,在工作的间歇,青仁立即投入西班牙语的学习,并数次前往墨西哥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田野调查,观察、研究那里持续被边缘化的印第安人的生存状况。无论是行文写作还是日常交流,他常常深情地称那些远在太平洋彼岸一直处于抗争状态的印第安人为“我的朋友”“我的兄弟”。这种真情在他近两年在国内刊发的一系列田野随笔中,频频再现。2016年3月,当他的重要合作者胡安(Juan)被害时,青仁很快写出了《我的印第安兄弟》一文,深切地表达了对这位带领自己同胞谋求最基本生存权利的杰出的异国兄弟的缅怀之情。

  个体的感受和国际视野,使得哪怕是对个人主义的微词都显示出了青仁的真诚与善意。如果说书中提到了某个人的不足,那并非是青仁处心积虑地要揭这个人的“短”,而是超越这个特定的个体,以求说清一个整体性的社会事实。他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实上,“有过”的生活才是人生的常态与真相。也正因为这种敬畏、善意和平等的心态,从字里行间作为读者的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一个前文已经指明的事实:把儿头们都愿意掏心窝子与青仁交流,并不担心他说出来或者是写出来。

  其实,本书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北京香会纵横交错、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态谱系,展示的不仅仅是妙峰山庙会的另一面,它同时也道出了因为快速都市化的都市生活的乡土性与滞涨感,并且道出了当下中国冠之以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多头衔的文化事象的共性:个体的自主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和自我抉择意识越来越强;可能有这样那样、或明或暗的不足,在使“我”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同时,“小我”成为“大我”的欲求也使中国的基层社会充满了活力,蕴藏着无尽的希望和多种可能。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大胆的批评与质疑中,青仁以自己的真诚、真心和真性向顾颉刚等前辈学者表达了他崇高的敬意!在青仁笔下,香会不再仅仅是一个纯粹以敬拜“老娘娘”为核心的社会组织,也不仅仅是与妙峰山庙会抱团取暖、交相辉映,香会更是个体的,是有着感应、呼吸与应变力的生命体。在以质疑的方式向学界前辈致敬的同时,他也为生活世界中卑微的个体谱写了一曲发自肺腑的赞歌,没有隔岸观火式的哀其不幸,也没有高高在上的怒其不争。青仁隐秘地告诉人们,香会、妙峰山不是飞来峰,也不在他之外,而是在他并不伟岸的身躯之内。而之于他自己,青仁同样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使得在他的字里行间,研究者、把儿头、香会参与者、香会和妙峰山之间存在着多向度的交互主体性。原本多数人作为客体和对象书写的行动主体、香会与妙峰山也就丰富、饱满、鲜活起来,变得灵动、曼妙,风姿绰约。

  或者,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京西圣山妙峰山的光,无论明亮抑或昏暗,也无论恒久还是短暂。

  (本文刊于《民族艺术》2017年第1期。注释从略,引用请以刊物原文为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苗族:顺着日落的方向走
下一条: ·[盖琪]网络文艺的主流化与新格局
   相关链接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张青仁]节日日常化与日常节日化:当代中国的节日生态
·[张青仁]民族民粹主义与民俗学的浮沉·[刘贺娟]妙峰山庙会中民俗体育文化展演的视觉表达研究
·[林海聪]妙峰山庙会的视觉表达·[张青仁]殖民主义遗迹与墨西哥恰帕斯州印第安人的“反遗产化”运动
·[苗大雷]走进日常生活的妙峰山香会组织研究·[张青仁]从妙峰山到恰帕斯:我在边缘看中心
·[高丙中]妙峰山庙会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表征·[张青仁] 公共祭祀与家庭祭祀
·[张青仁]结社的断裂与重建·[李俊领]“迷信”,还是民俗:如何看待中国民间的信仰礼俗?
·[李雪南]顾颉刚先生妙峰山调查方法探析·[陈泳超]陌生的田野
·[张青仁]中国社会结构对民间信仰实践的影响·[吴效群]文化的冲突与较量
·第二十一届妙峰山庙会将于5月10日开幕 ·传承百年民俗 聚首廿载妙峰山庙会
·妙峰山香道规则·[乌丙安]妙峰山香会文化空间研究的新贡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