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张晓琼]近代基督教传入对云南部分信教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
  作者:张晓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09 | 点击数:21675
 
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基督教之所以能在上述八个少数民族中传播成功,而在其他少数民族中却无功而退,是因为云南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由此导致社会历史进程不一而呈现出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的现象,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农奴制、封建地主制等等不一而足,展现了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这些形态各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得身处其中的各少数民族对基督教异质文化的侵入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当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基诺族和独龙族,虽然传教士也曾花过大力气对之进行传教,但是,受其社会发展水平局限,除了自己传统的原始宗教外,始终没有接受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其他任何外来宗教。基督教虽然曾经一度在独龙族地区存在过,并也确曾发展过几百名信徒,但这只局限在独龙江下游较富裕的地区。即使是在这些地区,外来的传教士离开以后,失去了外来推动力的基督教就在原有文化的土壤上自行消亡了。原因就在于这些民族社会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把个人的命运和集体的命运紧密地联在一起,人们的任何活动,包括宗教信仰,都是为生产劳动以及人们的生存直接服务的,人们尚未具备选择非生产和生存性质的宗教信仰的条件,除了与其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相伴生的传统信仰形式以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选择群体以外的、与生产和生存活动无关的宗教信仰。在这些民族社会中,其村社和民族传统组织相对严密和稳定,传统的原始信仰对人们的控制作用也就显得分外强大,因而他们对外来宗教入侵的抵御也就更为有效。原始宗教借助于世俗组织和政治统治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和约束力,使基督教在这些民族中缺乏传播的思想观念基础和社会文化土壤,虽竭尽努力,但最终却不得不无功而退。
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社会状况下,虽然生产力的发展足以使人们有可能从事与生产劳动和生活需要相对分离的宗教活动,但统治阶级或统治民族都以不同的形式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本人,这就决定了人们很难在统治集团的意愿之外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云南所有处于这样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其统治阶级或统治民族所选择的宗教信仰,几乎就是全民族的宗教信仰,因而这些统治民族几乎都采取了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其政治统治者同时也是宗教领袖,这种状况在傣族中心地区、藏族地区、独龙江中上游地区以及景颇族载瓦支系聚居的邦瓦地区都表现得比较典型。基督教的数次传入都因统治者强烈的反对和排斥而宣告失败。类似的情况在白族文化的中心地区大理和彝族聚居的凉山地区也存在着。这些民族自成一体的宗教—文化系统强有力的屏障作用,制度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严密的控制作用,排斥了基督教传播的可能。
云南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的复杂环境,使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只能在处于这样两种社会形态之下的少数民族中取得了成功:
一是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之中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傈僳族、怒族,北部景颇族聚居区、佤族以及一部分拉祜族和哈尼族。这些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迟缓,处在原始部落村社组织和制度趋于瓦解、新的私有制社会还未形成或正形成的过程之中。基督教之所以能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取得成功,是因为一方面私有经济确立的必要条件即剩余财富的出现,导致了信仰活动与生产活动的相对分离,使得人们有可能从事非生产性的宗教活动,另一方面由于原始公有制的解体尚不充分,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尚不严重,人们不会被过度集中的土地和财富所控制,以至于由于贫穷而丧失人身自由,因此人们具有相对的自由和权利选择传统信仰以外的宗教信仰。在这两个原因之外,由于传统社会潜在而又巨大的社会变迁(从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动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原先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信仰氛围和愿望追求,从而导致与原有社会形态相适应的宗教信仰因社会保障功能和精神维系功能的弱化而走向衰退。传统信仰衰退又导致部分民众无法继续与之保持认同或一致而产生离异倾向,加之这些民族又受封建统治阶级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大民族主义的歧视,使他们与统治阶级和封建文化以及其他先进民族形成较深的隔阂,以致一经与基督教相碰撞便发生了较为强烈的反应,并且为了解脱沉重的自然和社会重压以及对处于转型之中的社会生活的无所适从而投入教会的怀抱,使基督教与这些民族的原有文化碰撞之后没有经历更多的冲突便得到了接纳和容忍;
二是封建地主经济基本建立但尚不完善的部分彝族和苗族。分布在云南各地的彝族由于社会状况的地区性差异,与基督教的碰撞也产生了不同的后果。在大小凉山彝族聚居的中心区域,由于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奴隶占有制形态,奴隶主贵族的强大统治使基督教会数十年的传教活动,到民国时期虽得到了云南实力人物龙云的支持,最终也仍以失败告终。但传教士的努力在彝族聚居的边缘地区得到了相应的回报,教会势力在滇北、滇东北基本上处于封建领主经济状态下的彝族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由于长期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苗族在历史上曾长期忍受其他民族的压迫和剥削,被封建领主和地主“生杀任性”而变得“近于麻木”,加之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经济上的贫困,使他们处在“生存极限的边缘”。基督教的传入使其寻找到了避免沉重的民族压迫和剥削的有效庇护,因而苗族成为云南最早接受基督教的少数民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侯晓晨]北京地名“寻龙之旅”
下一条: ·[杨磊]毛南族宗法制度试析
   相关链接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宋晓青]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的国际理念与中国实践
·[刘朋鑫]近代上海城市宣卷人考论·[胡港]咬文嚼字,以至覆亡:书呆子掉文型民间故事研究
·[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文忠祥]沉浸交互,互补双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思考
·[魏仕俊 郝祥满]人生如歌:川江号子里近代船工的三重世界·[王丹]以校园为中心:多模态学校教育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研究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
·[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现途径研究·[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胡港]家庭教育民俗的概念、调查方法及展望
·[郝佩林]地缘·社群·秩序:近代徽州地方戏与山居江南人文生态·[高鹏程]廖泰初的教育社会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