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张跃]春节:少数民族的新文化符号
  作者:张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3 | 点击数:7689
 


 

  “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春节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从送灶神入年关开始,迎神祭祖、行花街、守岁、贴春联、接财神、放鞭炮、拜年到出年关、行开耕礼、办庙会、闹元宵、舞龙舞狮,再到出春色、玩飘色等,“最终形成一系列适应自然环境、调谐人际关系、传承文化理念的禁忌、占候、祭祀、庆祝、娱乐等活动项目”。这种“沉淀”,千年不绝,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使传统具有了连续性、秩序和意义。

  符合各民族的内外需求而被接受

  春节的确立与普及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节日文化的生成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是由多种文化元素综合与提炼的结果,并构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节日体系。源于中原地区的春节最初是由汉族构建的一个文化空间,因人口迁移、民族交融、文化流动而带来的文化互动,使春节演变至今只有节日名称和时间空间尚未发生变化。

  春节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其实最初也是一种文化适应。但最终把“汉人的春节”的称谓变成“过春节”,其意义不仅在于去掉了“汉人”二字,更在于少数民族对这种异质文化的接受,从而使“过春节”成为了同质性的诉求。

  关于这个问题,学者贝利认为,文化适应过程中将同时面临着保持原有文化的认同和接受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双重选择,对这两个维度的肯定与否,会产生四种文化适应策略:既保持原有文化也注重保持与主流文化的关系称为“整合”,只注重保持与主流文化的关系而放弃原有文化的称为“同化”,只注重保持原有文化而不注重保持与主流文化的关系称为“分离”,既不认同主流文化也不注重保持原有文化的称为“边缘化”。在这四种策略中,春节被认同就属于“整合”的适应策略,是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一种最佳模式,它实际上已在各民族原有文化和主流文化间构建起了一种平衡关系,由此,春节变成了超越民族、地域的全民共享性节日。

  在云南,春节作为已被各民族广泛认同的一种节庆方式,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孕育出了诸多庆贺新春的“趣风异俗”。2011年的春节为展示不同民族的习俗提供了鲜活案例,以下初略归纳的“云南民族过年十八味”或许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各地、各民族春节习俗的概貌:景颇山上都是菜,不使碗筷用手来(德宏州/景颇族);耍龙唱戏齐跳舞,家家户户迎本主(大理州/白族);迎春插花来打跳,跳出灰来跳出笑(楚雄州/彝族);不用筷夹用手喂,米线过手好滋味(德宏州/阿昌族);火塘边上映笑脸,共饮侠辣亲情连(怒江州/怒族);煮酒插松挂经幡,男娃女娃穿新衫(丽江市/普米族);家家户户洗大门,春联都是东巴文(丽江市/纳西族);卡雀哇节好热闹,头戴牛头把舞跳(怒江州/独龙族);澡堂会万人共浴,同心酒开心欢愉(怒江州/傈僳族);跳锅庄人人快乐,献哈达扎西德勒(迪庆州/藏族);蘑菇房里炊烟起,梯田边上歌声齐(红河州/哈尼族);秧萝内传递信物,花街节霓裳轻舞(玉溪市/傣族·花腰傣);跳花会上歌声妙,吹响木叶人欢笑(曲靖市/布依族);吹起葫芦人欢笑,扩塔节上真热闹(普洱市/拉祜族);拉动木鼓来过节,阿佤山上同心结(临沧市/佤族);姑娘小伙来对歌,村村寨寨皆欢乐(文山州/壮族);芦笙歌情满花山,百褶裙舞到星闪(文山州/苗族);牛皮大鼓庆丰收,基诺大歌响箐沟(西双版纳州/基诺族)。

  在这些习俗中,相当一部分本身就是各个民族固有的传统,只不过被移植到了这个特定的时空之中。春节作为“既神圣重要而又美好快乐的日子”,其中体现出来的民族凝聚、人际调节、心理制衡、生产导向、文娱体育、教育宣传、文化传承、信息传播、商品纽带等功能符合各民族的内外需求而被接受。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线 2012-01-2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年节生活史变迁:礼尚往来
下一条: ·[倪方六]为啥女不祭灶?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
·[赖婷]论泉州开元寺西塔猴行者文化符号及地方衍化·[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