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音情歌集》中所选的山歌至少有一半运用了兴或比的手法,或者二者兼用。钟敬文认为,“起兴”的手法在客家山歌中有两点不同于其他民歌的特点:“只借物起兴,和后面的歌意了不相关;有的借物以起兴,兼略暗示点后面的歌意。”其中的第二种情况颇有点像比喻,他举了一例:
竹筒打水两爿开,
问娘转去几时来?
三箩冇谷丢落海,
唔得团圆做一堆。
钟先生作了一番分析之后说,这种起兴“不似有意的运用,而只是偶然兴会的话,所以我们仍不妨把它叫做‘起兴’。我想,如要恰当一点的说,不如称它做‘兴而比也’罢了。”钟敬文这样的分析是比较有道理的,这里的“兴”是用比喻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第三,钟先生认为客家山歌有一种特异的表现法,“便是好用‘双关语’,或曰庾词,又曰隐语。这种双关语,在古代晋、宋南方的民歌中十分盛行,是文艺表现上一种富于意味,而且很有价值的东西。山歌中如:
前日与妹一笼鸡,
今日分做两路啼。
猪肝心肺落镬煮,
两副心肚来待我?
‘啼’,作‘啼叫’的‘啼’解,亦作‘啼哭’的‘啼’解。‘猪肝心肺’,作猪的‘心肝肺’解,亦借作人的‘心肝肺’解。”[xv]钟敬文曾专门做过一篇文章《歌谣之一种表现法——双关语》[xvi],其中大部分例子来自《客家情歌》,其中,有假借音近字双关的,如“桔”即“结”;“丝”即“思”,也有假借同体别意字以见意的,如“烟气”的“气”为“怒气”的“气”,“甜味”的“甜”为口舌“甜滑”的“甜”。在这篇文章中,钟先生“从《子夜曲》、《华山畿》、《读曲歌》和自己所采山歌中的众多双关语小结出:民歌中多用双关语,是与歌谣为‘口唱的文学’分不开的,而在私情歌中,这‘婉转动人’的表现法,就更是‘很切用’。文中还将双关语细分为三类:①异字谐音的;②假借‘同体别义’的字以见意的;③介于双关与隐比法之间的。”
(辑自《“赣州与客家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