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陈义华]关注庶民文化表达 恢复庶民历史地位
——当代印度庶民研究学派评述
  作者:陈义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03 | 点击数:8345
 

  结合西方主流理论   描述印度底层社会复杂性

  庶民研究学派引入了西方多种理论资源,结合印度复杂的社会语境加以糅合创造,使得它能够描述印度社会特别是底层经验的复杂性,同时揭示被阶级压迫的历史叙事所遮蔽的性别压迫、种姓压迫以及宗教迫害的历史。

  庶民研究学派的命名来自于葛兰西所使用的批评术语“庶民”(Subaltern)。葛兰西的所谓“庶民”,意指意大利南部尚不具备阶级意识的农民。而庶民研究学派的这个概念则是高度情景化的,它可以指农民、贱民、部落民,也可以是妇女或者相对西方处于弱势地位的印度本土社会。庶民研究学派相信这个术语保持流动性有利于避免本质化倾向,恰当描述印度复杂的权力关系结构。庶民研究学派吸取了葛兰西对于大众文化的积极看法,但是批判葛兰西所谓无所不在的“霸权”,认为这实际上最终否定了庶民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庶民研究学派也同阿多诺等人一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但批评阿多诺等人对于大众文化的负面看法,认为大众文化是庶民自主意识与主体性的表达,是有积极意义的。

  同时,庶民研究学派还借鉴了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批评,但他们的核心分析术语“庶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这使得他们能够轻易地将种姓、阶级、性别等其他压迫机制纳入分析中,将关注的焦点从东西方不平等的权力等级关系转向“内部殖民”。此外,他们也将后殖民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糅合,关注东西方女性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于本土妇女经验的遮蔽或扭曲性再现以及西方女性主义与印度本土父权制有意或无意的合谋等问题。

  庶民研究学派的学术研究也受到英国新左派的启发,但是他们认为其文化研究是精英主义与都市主义的。庶民研究学派认为,在印度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在人口统计学上占据主体地位的是广大的农民。而绝大多数工厂的工人是流动工人(migration workers,即我国所称的“农民工”),他们在本质上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因此,庶民研究学派更多关注在国家生活中居于更加边缘地位的农民和农民工、贱民以及部落民的文化经验,而不是欧洲意义上的工人阶级亚文化研究。此外,与英国文化研究不同,庶民研究学派不仅关注庶民当下的文化表达,也将目光投向历史,在历史当中寻找庶民反抗的踪迹与积极意义,恢复庶民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网 2011年08月02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鄂崇荣]近十年来土族研究综述
下一条: ·[牛学智]寻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相关链接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王京]建设中国民俗学学派
·[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董秀团]移植与新塑:白族民间故事对印度佛教文学的吸收和化用
·[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岳永逸]Folklore和Folkways:中国现代民俗学演进的两种路径·[冯文开]史诗研究中国学派构建的现状、理据及路径
·[杜国英]俄罗斯神话学派的神话理论及现代性思考·[程正民]将中华优秀文化视为命根子
·[伊家慧]从印度到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陀降生神话图像·[漆凌云]他山之石与本土之根:故事类型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毛晓帅]中国民俗学转型发展与表演理论的对话关系·[马克·本德尔]印度东北与中国西南的民族志诗歌
·[魏李萍]古代印度《鹦鹉故事》在土耳其的翻译传播和本土化·[马克·本德尔]中国学派的国际影响: 朝戈金对口头传统研究的贡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