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郭英剑]文学史能不能这样写?
  作者:郭英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14 | 点击数:15611
 

  文学史“可以这样写”的理由

  在人们质疑“文学史能这样写吗”的背后,其实蕴含着这样的问题:新世纪的文学史,应该如何写?如果我来回答自己提出的“文学史能不能这样写”的问题,答案是:可以这样写。我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对文学历史的理解和写作,应该有更为开放的态度。

  在我看来,《新美国文学史》为我们当下“重写文学史”至少提供了三个方面的理由或启示。第一,文学史的写法并无定法,或者说,并没有一个大家必须去遵循的统一写法。对作者或者编者来说,关键看其对文学史的理解。应该说,只要有不同的理解,就可能带来独特的写作手法。第二,文学史的写作当然应该以文学为主,但不能把文学同其他种类隔离开来。如果把文学定义在文字、写作、表达这样更为宽泛的意义上,那么,把文学同历史、文化等放在一起来谈,就并无不可。由此可见,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理解“文学”以及“历史”。第三,这样的文学史作为一种尝试,至少让我们看到或者领悟到,“文学史,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它拓展的绝不仅仅是文学史的写法,更是我们怎样看待文学与历史之间关系的一种思想和理念。

  《新美国文学史》的耐人寻味之处在于,21世纪的美国学者对美国成因的重新理解、对文学现象的独特认识、对历史重构的崭新态度在该书中表露无遗。相信这对我们当下理解和写作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郭英剑)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文艺报 2011年07月14日 16: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家将:熟悉的陌生人
下一条: ·[张建新]面羊之殇
   相关链接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彭牧] 丹·本-阿莫斯:高擎“民俗学之火”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中国香文献集成》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收录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美国《西部民俗》“中国民俗学的新方向”专刊评介
·[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车韦萱]罗杰·亚伯拉罕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
·[毛晓帅 ]桑德拉·多尔比个人叙事研究述评·[张丽君]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美国公共民俗学实践
·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美]布鲁范德:《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罗杰·吉奈里(Roger L.Janelli)教授去世·[李靖]美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研究的理论之路
·[孟子凡]民俗学视域下的空间·[美]布鲁范德:《白头鹰的隐形羽毛: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史》出版·[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
·朝戈金、高丙中当选美国民俗学会“荣誉国际会士”·[罗安平]葆育地方感:美国阿帕拉契亚的民俗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