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郭英剑]文学史能不能这样写?
  作者:郭英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14 | 点击数:15612
 

  为什么要“这样”写文学史

  《新美国文学史》之所以如此写作,背后自有编者非同寻常的、独特的编辑和创作理念。

  首先,该书编者认为,他们试图“透过文学的透镜重新审视美国的经验”。文学在他们眼里,不单单指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本。他们认为凡是与美国经验有关的,或者说,凡是透过文学的透镜能够看到的美国经验,都应该是可以被讨论的对象。这样的“文学观”自然会导致非同一般的文学史写作方法。

  其次,编者认为,新的美国文学史,书写的是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国家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在很多方面都先于美国社会就存在了。他们说:“美国文学不是继承而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在美国历史上,没有什么传统能够独领风骚,也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文学形式,美国历史,包括了文学史、社会史、政治史、宗教史、文化史、技术史,但它们一直都是一个“人们如何理解”的问题,也是人们理解之后如何向其他人讲述的问题,在这里,大家都既是个体,也是整体中的一部分。这样来看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自然会把文学与历史有关的其他内容涵盖进来。

  再次,编者毫不讳言,他们自己就把该书称作是“一部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史”,而且明确表示,在本书中,“文学并不单单指那些被书写的文字,而且还应该包括人们的言说和表达、创作,而不管它们采取的形式是什么”。按照这样的理解,所有与美国有关的表达形式都被收入在内了,这自然包括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这些传统的“文学”形式,还包括了地图、历史、旅游日记、布道、公开的演讲、私人的信件、政治辩论、高等法院的判决、文学史与文学批评、民歌、杂志、戏剧表演、布鲁斯、哲学、绘画、战争回忆、博物馆、图书俱乐部、爵士乐、乡村音乐、电影、广播、摇滚乐、卡通、说唱等,不一而足。

  当然,这只是编者的一面之词,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样的理解与观念引发学术界的广泛争议应该在情理之中。

  “新”文学史引发极大争议

  对这样“新”文学史,人们最自然而然的反应就是:这还是“文学史”吗?文学史能这么写吗?

  美国《华尔街日报》在2009年11月26日发表了题为《满是语词的大熔炉》的书评,其副标题或许有相当的代表性:“一部厚厚的文集抹去了文学、历史和流行文化之间的界限”。确实,人们的疑问恰恰就聚焦在《新美国文学史》究竟是“文学史”还是“文化史”。

  2009年11月1日,美国埃默里大学英文教授波尔林(Mark Bauerlein)与杜克大学英文与女性研究教授沃尔德(Priscilla Wald),应邀在《高等教育纪事》上专文讨论了该书。主编之一的索勒斯也参与进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波尔林在文章中说,这部书已经完全是“文化史”了,而且,就连过去原有的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间的区别也烟消云散了。他质疑说,在这里,《深喉》中的艳星拉弗雷斯(Linda Lovelace)所占的篇幅居然与伊莉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一样多,而美国著名摇滚歌手贝里(Chuck Berry)所占的篇幅甚至超过了哈特·克莱恩(Hart Crane,美国当代著名诗人),而旧有的主要叙事与概念在其中却没有位置。他还对这部文学史中所涉及的一些文学品质提出了质疑,其中提到了里根的演讲等。他还谈到了文学教学,认为该书所谈到的文学史是支离破碎的。学生到课堂来学习的时候,原本就对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没有多少概念,而在学习之后,他们的文学史知识不过是更加凌乱了而已。在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对文学史的学习零散而不系统,而《新美国文学史》对此现状的改变没有做出努力。他认为,对于美国文学基础好的人来说,该书会有启发,读起来也有趣;但对于那些基础不好的人来说,这本书不过是一些学者个人的观点集合而已。最后,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不是美国的文学史,而是多元文化主义浮现的戏剧性事件。

  沃尔德在回应中承认,这确是多元文化主义浮现的戏剧性事件,但她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自己从《新美国文学史》中看到的是一种无所不包的精神,或者不妨看做是巴赫金所描述的狂欢,而不是对方所认为的一种道德剧。她认为,文学史是棱镜似的,她与波尔林在什么是抒情、什么是格言上都有不同的看法。她举出克罗福尔(Joshua Clover)所撰写的关于鲍勃·迪伦(Bob Dylan)的一章为例,说明克罗福尔笔下的迪伦就是一个观察文学史转折点的绝佳棱镜。同时,沃尔德认为,文学史是离不开语境的,对方所讨论的一些所谓的品质问题都离开了语境。特别是对沃尔林所提出的几个问题,她倒认为是“阐释”的问题而不是“历史错误”。她还特别提到,自己和波尔林之间的分歧,实际上在于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她除了称赞该书的历史观和历史视野而外,还认为两位主编提供了一种文学史的范式,即允许读者去观看那些发生了演变了的事件、观点,以及文学形式、人物和创新的发展进程。“该书是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历史研究之中的——看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争取搞懂历史。”

  主编索勒斯也对两位学者的争论做了简短的评论。他首先谈到了该书理想的读者问题。他说,他希望《新美国文学史》的读者不仅只是学者、专家,还应该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普通的读者和世界各地有兴趣的人们。其次,他回应了关于教学的疑问。他认为,一般的教学模式是要学生去思考那些固定的作品,但他更希望去讨论这些作品成型的过程,鼓励读者去思考他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再次,关于文学性的问题,他说,我们是希望以文学为中心的,但依旧把所有形态的作品都包括在内了。他特别提到了“美国制造”(Made in America)的概念,认为是这一概念扩大了他们的选材,凡是与美国制造有关联的,全部可以入选。最后,他特别提到并引用了沃尔德的话:“该书是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历史研究之中的——看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争取搞懂历史。”他认为,这话比自己说得都好。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文艺报 2011年07月14日 16: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家将:熟悉的陌生人
下一条: ·[张建新]面羊之殇
   相关链接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彭牧] 丹·本-阿莫斯:高擎“民俗学之火”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中国香文献集成》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收录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美国《西部民俗》“中国民俗学的新方向”专刊评介
·[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车韦萱]罗杰·亚伯拉罕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
·[毛晓帅 ]桑德拉·多尔比个人叙事研究述评·[张丽君]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美国公共民俗学实践
·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美]布鲁范德:《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罗杰·吉奈里(Roger L.Janelli)教授去世·[李靖]美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研究的理论之路
·[孟子凡]民俗学视域下的空间·[美]布鲁范德:《白头鹰的隐形羽毛: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史》出版·[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
·朝戈金、高丙中当选美国民俗学会“荣誉国际会士”·[罗安平]葆育地方感:美国阿帕拉契亚的民俗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