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王亚南]民间口承文化中的社群源流史
  作者:王亚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20 | 点击数:14693
 
哈尼族各个支系的来路也在他们自己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创世纪里有所解释。爱尼支古歌《人和万物是怎样产生的》唱到:从天而降一个葫芦,内中出来了女始祖阿戛拉优,“她养了许许多多孩子:第一个是佤族,第二个是傣族,第三个是爱尼,最后一个是汉族”。根据相关考察,这里的排行与孟连爱尼人对各民族定居此地时间先后的看法不无联系。豪尼支的《豪尼人的祖先》则说:一对始祖兄妹塔甫与睦耶生了77个娃,因睦耶只有76只奶,仅存活下76人,共计38对男女,为12种“民族”的祖先。这当中,除了苦聪(拉祜族支系)、倮倮(彝族一支旧称)、摆夷(傣族旧称)、民家(白族旧称)和阿哈(汉族)之外,其余均为哈尼民族的各个支系。
一个民族的分支到底是分化而来,还是合而未成,或许各有别情。但在云南民族中间,合而未成的情况确有属实。独龙族内部的各部分人群构成极其古老,数十年前尚残存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他们的各个古老氏族大都有自身源流的传说,例如,原有的木仁氏族自称是怒族的后代,其“木仁”之名意为“天上掉下来的人”,起因是有人问之从何而来,被问者不答而仰首望日,问话者便以为此即回答,认定对方来自天上,这一氏族就此得名。其他如狄巴氏族、郭劳龙氏族、马必力氏族、凯而却氏族、江勒氏族、陇吴氏族等,其历史源流传说均称渊源于怒族。各古老氏族又衍生出了若干父系亲缘家族,以居住地命名,比如源于木仁氏族的拉孔家族便因居于拉孔地方而得名,又如源于郭劳龙氏族的孔当家族便居于孔当,源于马必力氏族的孟顶家族则居于孟顶。就历史遗留状况而言,整个独龙族不过是由源于各不相干的原15个古老氏族的54个父系亲缘家族组构而成的松散人群,并未完成在政治—行政上的内部统一。他们所谓的“吉可罗”,既是指父系亲缘家族,又可指自然村落社会,是他们家庭之上最基本的和唯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各个“吉可罗”之间完全相互平行,压根儿不存在彼此的政治—行政辖属关系,整个人群向来就没有形成一个政治—行政社会中枢,实属于前于国家政治—行政社会的原始部族群体。如果严格地按照一个自成一体的民族实体应具自身统一的政治—行政社会体制的原理说来,那么不妨认为,历史上的独龙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实体尚未最终得以形成。到最后,由于整个中国大陆在人民共和国高度统一的国家政治—行政社会体制下,已经彻底完成了统一的现代中华民族的一体化,类似于独龙族这样的原始部族人群,作为国内传统上的一个亚种族或亚民族群体和亚文化共同体,才有了自己真正独立的地位。不必讳言,在云南的各个传统民族当中,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情况并不在少,以往的历代中央政府从未承认过他们独立民族实体的地位。
 
 
在用以表述云南民族社会组织形式的概念中,“氏族”也许是最为混乱或最容易引发混乱的概念之一。譬如说,屡见不鲜的“氏族内婚制”的说法,在理论上根本就讲不通,而在任何一时,任何一地的实际生活里,也从未有过类似的人类社会婚姻规范。氏族制度与内婚制二者刚好是对立的,凡是存有氏族社会组织形式的人群,必然是行氏族外婚制!若干氏族固定通婚的两合氏族婚制或多联氏族婚制恰恰是道道地地的外婚制,而完全不是什么“内婚制”。
不言而喻,氏族是人类世界最为古老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由理论上就本来意义的氏族大致讲来,首先,氏族是一种最基本的首属群体,是古昔人类世界“自然天成”的社会世系组织,就如同现今时代的家庭。排除氏族组织成熟时期产生出来的辈份婚级形式,氏族之下便不存在任何社会组织形式,诸如独龙族人各家族之上的古老氏族,实已成为了往日遗迹,并不具有多少现实意义。在任何一种人群中间,一旦个体家庭成为社会最基础的首属群体形式,氏族组织便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寿终正寝,此时再来言氏族,充其量也只具有一种回顾性的意味。其次,氏族是一种最严格的婚姻组织,而且必然是外婚组织,其根源在于,氏族实为本于人们“天然”血缘的世系群,因而至少是在两个氏族间固定缔结联姻关系,即两合氏族双向婚配,若是在多个氏族间固定缔结联姻关系,则为多联氏族单向婚配。故此,作为外婚组织的氏族组织必然是成双向结对的,或者是成单向连横序列的,这些联姻氏族间形成一种稳固的关系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氏族婚姻组织,对内各个氏族间界限分明,对外则似乎已成一体,也许这就是所谓“氏族内婚制”莫大误会的肇始之因。最后,氏族是一种最古老的政治组织,众多的氏族或者众多的由氏族发展衍化而来的胞族因血缘、婚姻或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地缘的及其他的缘故组合成为部落,即构成了一个相对自成一体的部族社会,前于已经形成成熟的一体化政治—行政社会体制的独立民族实体,更前于具有完整的统一政治—行政中心的民族国家社会。当众多的部落由于某些原因再进一步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联盟,并且推举出具备相应的政治—行政权力的盟主来统领各个部落之时,独立的民族实体的雏形便开始出现,再继续发展下去,社会组织形式完全地域化,筑城划地形成整个民族群体的政治—行政中心,最初的城邦制民族国家社会或古代民族方国便最终得以诞生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墨:口述历史采访者应成为心灵考古学家
下一条: ·[陶立璠]口述史记录“非遗”,功不可没
   相关链接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
·[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
·[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
·[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普泽南]1950年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放映述略
·[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