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为宏观说明社会历史理论体系的唯物史观本来就不外在于人类社会中,人的主观追求也没有跳出历史规律的界碑。这本是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在理论认识和科学实践中解决了的问题。人们一直以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在其发现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唯物史观的创立才使历史研究置于科学基础之上。这一认识曾导致”理论先行“之弊,似乎宏观史观的形成与具体的历史研究不相关联。实际上酷爱历史学的马克思从未减弱对社会史研究的兴趣:”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对于社会历史的深入研究是—个重要的学术前提。1843年后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系统阅读了有关英、法、德等国的社会历史着作,作了大量的社会史笔记,即《克罗茨纳赫笔记》。对于唯物史观而言,马克思1843年的社会史研究,具有历史碑石的意义。在马克思以后的思想发展和政治论战中,许多资料”几乎都来源于克罗茨纳赫笔记。“更为重要的是,它推动了唯物史观的形成,并使之矗立于坚实的社会史研究的学术根基之上。由此,马克思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社会历史过程的阐述代替了主要是逻辑上的反证,理论的必然性让位于事实上的可靠性[14]。
第二,正因为马、恩宏观历史理论建立在对于社会历史研究的根基之上,它力求从”某些国家发展的特殊性后面发现历史过程的一般趋势“,从而在当代西方社会史兴起的进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社会史的兴起和发展作了积极贡献,马、恩宏观历史理论起着直接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西方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间接的、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年鉴学派”虽然整个说来不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但他们在创建和发展新史学范型中无疑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很大影响。“[15]宏观理论尤其是唯物史观理论,对于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的积极影响是无可置疑的。
因此,中国社会史学要摆脱目前这种困境,在21世纪获得突破性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专题研究的开拓,而更取决于宏观理论解释体系的创新和突破。对此,唯物史观的理论意义仍不可忽视。
(收稿日期:2003-09-16)
【参考文献】
[1] 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序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 韩德强。经济学是什么?[J].读书,2001,(2)。
[4)[5][9][13] 〔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146.139.141.
[6] 周锡瑞。把社会、经济、政治放回二十世纪中国史[J].中国学术(第一辑)。
[7][8] 〔苏〕米罗诺夫。历史学家和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1988.97.
[10][11[12] 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32~33.34.
[14] 王先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史研究与唯物史观的形成[J].世界历史,1995,(5)。
[15] 八十年代的西方史学[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78.
(本文刊于《晋阳学刊》2004年第1期,39~43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