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龙母传说的又一大变化是龙母有了自己的生身父母,生卒年月和籍贯。龙母的父亲叫温天瑞,曾宦游南海,母亲梁氏,前者系广西藤县人,后者系悦城程溪人。龙母出生于楚怀王辛未之五月初八(以后悦城龙母诞便以此为准),殁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对于这个生卒年月,容肇祖先生早有定论,不过增强传说的可信性而已。说龙子于七月二十七日出生,秦始皇三十六年遣使者聘龙母,这些具体的数据都是同一手法。
从明末到清初,龙母的姓氏也有了不同的说法。如《岭南丛述》引《德庆州志》道:
秦蒲媪墓:晋康志……蒲误作温。旧志墓在州东一百里悦城之南。一夕,五龙移于北岸。……按蒲媪,龙母也,本蒲姓,秦始皇时人,见《孝通庙注》。及《万历杂记》,以为晋时人,误也。(注:容肇祖:《迷信与传说》,第205页,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1929年版。)
因而,在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里,便记载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龙母温夫人者,晋康程水人也。秦始皇尝遣使尽礼致聘,将纳夫人后宫。夫人不乐,使者敦迫上道。行至始安,一夕龙引所乘船还程水。使者复往,龙复引船以归。夫人没,葬西源上。龙尝为大波,萦浪转沙以成坟,会大风雨,墓移江北。每洪水淹没,四周皆浊,而近墓数尺独清。墓之南有山,天将雨,云所必先群山而出。树林阴翳,有数百年古木,人不敢伐,以夫人有神灵其间云。夫人姓蒲,误作温。然其墓当灵溪水口,灵溪一名温水,以夫人姓温故名。或曰,温者,媪之讹也。夫人故称蒲媪,又称媪龙。唐李绅诗“风水多虞祝媪龙”。然温非生龙者也,得大卵而畜之。龙子出焉,养之以饮食物,龙得长大,古之豢龙氏也。始皇以为神,遣使迎媪。以尝闻徐福言,海神之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意媪同类也,求三神山患且至。船风辄引而去,岂亦龙之所为耶?(注:屈大均:《广东新语》,第212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同时,屈大均对龙母拾蛋得龙的情节作了解释,认为龙母并非生龙,而是豢龙而已,属古之豢龙氏一族。又把龙母说成是与“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的海神同类的神,用以解释秦始皇为何对龙母遣礼致聘。范端昂在《粤中见闻》的记载无出屈大均之右:
夫人姓蒲,晋康程水人。晋康即今德庆州。夫人称龙母者,因得大卵畜之,龙子出焉。养龙长大,非诞龙也。秦始皇尝闻徐福谓海神之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意夫人其类是耶?遣使礼聘,使者敦迫上道。行至始安,一夕,龙引所乘船还程水,使者复迫以往,龙复引船以归。(注:范端昂:《粤中见闻》,第213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这些看法,令《藤县志》的作者们为龙母立传时,也把握不定了,只能莫衷一是地说龙母“温姓或日蒲姓”。如此岂不是将“温天瑞”改成“蒲天瑞”了?龙母传说传到清代连姓也走了样,这是很耐人寻味的。但《藤县志》对龙母的籍贯说得更加具体了:
龙母庙:原有两处,一处在原三眼堡窦家司前,一处在原水东街孝通坊,始建年代已无可考。据传,龙母,赢秦祖龙(秦始皇——笔者按)时之神也。温姓,或曰蒲姓,藤县二十一都筋竹村人,或曰一都水东街孝通坊人,故其庙名孝通,肇庆《藤县志》载,“父天瑞,娶悦城梁氏,生三女,龙母其仲也少时每若望空,应答言祸福无不奇中,随其母至悦城,心喜其地,欲以为安厝所,因默识之。及归,于溪得石卵,剖之,出五物,如守宫状,喜水,母豢渐长,放之江,遂去。数年,鳞甲辉煌复来见母,母知龙子之远迎也,别其父母曰:儿当乘龙至悦诚。遂跨龙,薄暮抵江口,登岸得道,五龙以风雷相护。一夕,地拥成坟,人以为异,因立庙祀。极显应,故至今香火独盛云”。(注:藤县志编纂委员会:《藤县志》,第705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显然,由于各地将龙母传说与当地风物相结合,因而龙母出生地也便有了不同的说法。该县志对龙母何以出生藤县,而墓地独在悦城又加以附会,俨然把龙母看成是一个风水师。龙母乘龙的说法,也明显受屈大均所记影响。
四、结论
上述研究表明,龙母传说尽管见诸于书籍记载的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但它产生的年代可上溯到秦始皇时期,可谓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保持了较完整的形态,我们把它称为“掘尾龙祭母”的故事类型。该传说与九隆神话一样都属感生神话范畴,但它却是在岭南深厚的本土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具有自己的独立面貌。随着龙母信仰的产生和发展,龙母传说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逐步被政治化、历史化,至清代又进一步被地方化,使龙母由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变为地方的历史人物,并作为信仰神而进入世俗生活。因此,要正确、完整地认识龙母传说,必须具有历史的眼光,亦即从龙母传说产生、流传的历史过程来把握,否则就会陷入片面性。
(本文原载《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01期,第60~67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