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卓玛]少数民族感生神话女性形象原型及其女性人类学阐释
  作者:卓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01 | 点击数:20107
 
 
小结
 
在中国少数民族感生神话中,女性的形象无论神、人,都是和生殖联系在一起的。母神因其衍生万物的功能而受到讴歌与赞美;母亲因为其生殖能力作为英雄之母而出现。这种反向歧视和显性歧视都将女性框定在唯生殖性的框架内。这显然是对女性的一种物化。这种物化将女性变成了一个生育工具,刻意凸显了这种生殖功能,使女性在自然存在层面的能力被夸大化。这种自然存在中对女性生殖能力的强调在人类社会初期可能是合理的,但它带来的恶果是巨大的,就连女权主义者一直引以为豪的“女神时代”,笔者认为都不过是女性生殖力的自然优势伴生的社会优势而已,更多的是一种反向歧视的表现。而更多的女性则在男性对自己的物化中进行着自我物化,从而使女性不断处于边缘化和客体化的境遇之中,女性因此丧失了主体意识。
无论是哪一种歧视,神话中的女性都缺乏作为人的主体性。因为生育能力,她们被奉为神,因为生育能力,她们又被视为工具。无论是对女性形象的神化还是对她的物化,均是一种非人化。就像舒婷在《神女峰》中所呼唤的那样:“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1985:93)我们要消除女性身上种种非人化的状态,还其“人”的本来面目,以“人”的姿态与男性并肩站立在一起!
 
注释:
①拉法格:关于贞洁的受孕的神话.转引自徐华龙.拉法格之民俗观,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编.民间文艺集刊(第四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274.
②Spencer and Gillen. The Northern Tribes of Central Auslralia,p.265.转引自[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31.
③以上神话的资料主要来源为以下辞书:袁珂.中国神话大词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谷德明.中国少数民族神话选.兰州: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内部资料),1987.
④此观点及以下论述见禹燕.女性人类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70.
 
参考文献:
[1]禹燕.女性人类学[M].东方出版社.1988.
  [2][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88.
[4]袁珂.古神话选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6][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7][德]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M].李以洪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8][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郑海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9]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11]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林耀华.原始社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M].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14]舒婷.神女峰[A].阎月君等.朦胧诗选[C].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本文原载《民间文化论坛》(京)2009年3期第53~59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景堂]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下一条: ·[阎莉 张春玲]傣族自然农法思想探析
   相关链接
·[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董秀团]白族大本曲中的反常规女性形象
·[向柏松]自然生人神话演化传承研究·[于玉蓉]《史记》感生神话的生成谱系与意蕴变迁
·[王雪]《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女性命运与女性形象·[高蕾]探究《格萨尔文库》与《奥德赛》对英雄不在家之“家”的描述
·[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感生神话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