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笔谈:话年俗 品年味
  作者:舒乙 王扉 纳张元 刘锡诚 肖勤 暨佩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3 | 点击数:18404
 

  围炉话“春联”

  刘锡诚

  春联,民间俗称对联、对子。贴春联是中国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件要务。过了腊月二十三,就该写春联贴春联了。有文化的人家,摆开条桌,生上炭火,铺上毡子自己写,所谓“炭盆墨盏,纵笔大书”。不识字的人家,则请人写,或到大集上买几副来贴。几十年前,我还在农村里见过不识字的人家用拔罐子的陶罐蘸着锅底烟子灰在红纸上盖上两行圆圈。即使服大孝的人家,也要在大门口贴上一副蓝灰色纸的无字对联。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不论是天涯还是海角,无不传袭着祖辈传下来的这一文化传统。春联的用纸,旧时有顺红、梅红、朱笺、万年红等品种,都寓有喜庆吉祥的意涵。记得小时候农家用的,好像是一种很脆的大红竹纸,用手一抹一摁,就粘上浓重的红色。

  文化人说,贴春联是春节的一个文化符号。老百姓说,贴春联图的就是喜庆和吉祥。说的都对。从起源上说,春联是周人“桃符”的演化形式。周朝人家在大门两旁悬挂两块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上书“神荼”和“郁垒”二神。这种刻画或书写着神荼郁垒的桃木板古称“桃符”,具有辟邪祛鬼的象征意义,能满足先民祈求平安的心理诉求。在后来的发展中,悬挂在大门两旁刻画着神荼郁垒的桃符,兵分两支,一支直接地演变为画有各种人物的门神,另一支则演变为题写着对称吉语的春贴或春联。如果说,桃符的主要意旨在祛鬼和辟邪,那么,对联的主要意旨则是喜庆和吉祥。岁首贴春联成为主流习俗后,挂桃符的习俗逐渐衰落,但并不意味着就完全退出了历史。至迟我们还在康熙《宛平县志》里看到“立桃符、贴春联、门神、挂钱、插芝麻秸……”并存并举的记载。

  至于春联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有多种说法。敦煌研究院的谭蝉雪女士著文认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中有十二副为岁日和立春写的联语,其中第一副“岁日:三阳始布,四秩初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作者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应是我国最早的春联。这十二副联语已经是在桃符之外的另一种写在纸上的吉祥联语,至于这种写着联语的纸是否是岁日时贴在门框上的,则不得而知。敦煌遗书的材料,纠正了一向认为我国最早的春联出自五代时后蜀孟昶之手的见解。

  春联在南宋时称为“春贴”、“春牌”。开始把岁日贴的春联写在纸上,并逐渐形成了贴春联的习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岁晚节物》:“都下自十月以来,朝天门内外竞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彩缕花、春贴、幡胜之类,为市甚盛。”“春贴”就是今天的春联。吴自牧《梦粱录·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春牌”既是春联,又是“福”字。因此,我们不妨把南宋看做是春联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期。

  “春联”一词,最早见于明代。陈云瞻在《簪云楼杂话》里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他记述了一个有趣的传说: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的前一天传旨,凡公卿士庶之家,门口一律都要贴春联。接着他微服出访,经过一家人家,见没有贴春联,便去询问,被告知这家是杀猪的,还没有来得及请人写。朱元璋便亲自为其题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一联。经明太祖朱元璋这么一提倡,写春联贴春联便相沿成俗。明代学者袁学澜的《吴郡岁华纪丽》,在自己的诗《元日诗》下引录了郎英编纂《七修类稿》里收录的沈明德《蝶恋花·元旦》词:“接得灶神天未亮,爆仗喧喧,须要开门早。堂壁钟馗先挂了,春联吉语辉文藻。炉烧芷术香云绕,贺岁亲朋,都祝新年好。焚罢纸钱,灰寒不扫,斜日半街人醉倒。”大选家郎英版的沈诗里强调了“春联”的“吉语”性,并评价说沈诗“道尽中人以下之家风俗”。

  由于士庶阶层的广泛参入,春联的文字追求锤炼工整,结构讲究对仗平仄,在内容上“道尽中人以下之家风俗”,贴近老百姓之憧憬愿望、道德规范和审美情操,故而不失是受众最为广泛的文学作品。这也就是春联之所以能世代延续,永无衰微的秘密所在。

  (作者系学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02月01日08: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兰芬]中国古戏台研究的新突破
下一条: ·[周星]李霞著《娘家与婆家》序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