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笔谈:话年俗 品年味
  作者:舒乙 王扉 纳张元 刘锡诚 肖勤 暨佩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3 | 点击数:18405
 

  彝山爱“打歌”

  纳张元

  小小三弦木瓜树,弹得肉麻骨头酥;打歌打到太阳落,只见黄灰不见脚。这是千里彝山家喻户晓的一首打歌调,足见彝族打歌的狂放和执着。彝族打歌起源于部落时代,源于彝族祖先获猎时的狂欢。相传,彝家两兄弟上山打柴遇上老虎,哥哥被老虎缠住脱不了身,弟弟是哑巴,不能呼叫,就砍了五根竹子并在一起“呜呜”地吹奏起来,结果唤来众乡亲,打死老虎,救出了哥哥。于是乡亲们围着死老虎狂欢跳唱,庆祝胜利。从此用竹子做乐器,环圈跳唱就成了彝族人民的一种娱乐形式,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发展到今天成为歌、舞、乐相结合的“打歌”,有了严格的彝语韵律的打歌调和固定的动作套路,风格刚劲明快,有168种舞步之多。群舞者在芦笙、三弦、竹笛、唢呐、口琴等乐器的伴奏下边歌边舞,舞步整齐,舞姿矫健。

  “打歌”是彝家人喜庆时的集体狂欢,新房上梁、婚嫁添丁都要打歌,但那只是零星的打。只有春节,才是集中打歌的时间,从正月初一一直打到正月十五。新房上梁、婚嫁添丁等打歌都举行一个开场礼仪,先由长者率若干青壮男子跳序舞,序舞后即不论男女长幼、生人熟客均可随意参加。而春节打歌则不需跳序舞,只要音乐一响,小伙子们就会把脚尖一踮,故意把脚杆手臂蹩得弯弯的,骚猴一般随着音乐节奏,旋进圈子里。姑娘们则有些矜持,等着小伙子来拉。这拉人可有讲究。在交通、通讯都很落后的彝山,打歌场就是一个公共交际场所,特别是青年男女找对象的地方。小伙子看上哪位姑娘,就会主动拉她过来一起跳,跳得高兴,小伙子用劲捏姑娘的手,姑娘若有回应,两人就会牵着手离开人群。若是没回应,就放手退出歌舞圈,说明姑娘要么名花有主,要么没看上你。小伙子若是拉不到心爱的姑娘一起打歌,补救办法就是用手电筒照姑娘的脸,如果她也不断用手电筒回照你,照来照去,两个也就一路照着走了。所以,整个打歌场,到处都是手电光柱乱晃。放心,你的手电照过去时,彝家姑娘绝不会像汉族姑娘一样骂你“流氓”,她们会笑嘻嘻的用小手遮住眼睛,尽量留出小脸让你看清庐山真面目。所以,在千里彝山,手电筒是很畅销的,在困难年代,很多人家穷得吃不起盐巴,但家里不管有多少儿子,人手一把电筒,而且电池总是新的,贼亮!

  小伙子们为了引起漂亮姑娘的关注,总是人来疯,纵跳着以惊险动作进入歌场,想方设法展示自己的才艺,一会儿是轻快潇洒的“三步一颠”, 一会儿是热情奔放的“六步翻花”, 一会儿是粗犷有力的“半翻半转”, 一会儿是矫健激烈的“三翻三转”,这些动作配合着腰、肩、手的自然摆动,构成了“斑鸠喝水”、“喜鹊登枝”、“金凤亮翅”、“孔雀开屏”、“小鸡啄米”、“母鸡蹲窝”、“苍蝇搓脚”等各种优美的姿态。姑娘们及时给予鼓励,一齐唱:“英俊潇洒阿表哥,三弦羊皮斜挎着;如鱼得水歌场上,跳跳唱唱怪欢乐”。上百人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声飘四方,山鸣谷应。

  近年来,彝山的小伙姑娘纷纷进城打工,春节回家每个人都捏着一部手机。他们都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来谈情说爱,到打歌场纯粹为了凑热闹。年轻人在打歌场不做出格事,老年人也就不用回避,纷纷回到了打歌场上,他们不像年轻人那样疯狂张扬,但脚下的动作却精巧而细腻,娴熟而流畅,每一步都踩出年轻时多少鲜为人知的风流韵事,深不可测。芦笙一响,脚板就痒;笛子一吹,山歌就飞。他们舒展缓慢的舞步,像陈年老酒,回味绵长。

  小小芦笙葫芦头,吹得欢乐解忧愁;跳歌跳到人睡尽,挤挤眼睛进山箐。春节的千里彝山,到处是歌舞的海洋,年味十足。若是你决定到彝山来过年,千万别忘了带上你的手电筒。

  (作者系彝族作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02月01日08: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兰芬]中国古戏台研究的新突破
下一条: ·[周星]李霞著《娘家与婆家》序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