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笔谈:话年俗 品年味
  作者:舒乙 王扉 纳张元 刘锡诚 肖勤 暨佩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3 | 点击数:18407
 

  岭南派“利是”

  王扉

  多年前我初到广东时,曾遭遇新春“逗利是”的尴尬。那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和同事在办公室遇上了,年长一点的就会问,“小伙子结婚了没?”“还没,那还不说些吉利的话来呀?”愣头愣脑的我那时浑然不知“利是”这码事,只会简单地说些“新年好”、“春节愉快”之类,结果人家不依,再三提示要“大吉大利”的,直到我说出“恭喜发财”,同事这才眉舒眼笑,派给我一个小红包……

  “利是”又称“利事”,取其大吉大利、好运连连之意。有点类似内地的压岁钱。据岭南民俗专家叶春生介绍,“派利是”原本是广东春节的习俗,最早的“利是”是一种类似于钱币、拿来辟邪的吉祥物。老人家用红线把它串成一串,在年三十晚,压在小孩的枕头下,给他辟邪,叫压祟。后改为年岁的岁,使用了铜钱,现在大家就是封一个红包,表示“利是”,也是压岁。而笔者从《燕京岁时记》查知,古时的压岁钱有两种:一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二是“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可见岭南“利是”年俗应该就是源自中原的压岁钱。但和压岁钱不一样的是,“利是”在岭南有了自己特有的地方内容,除了亲族的长幼之间需“派利是”之外,同事之间在新春开工的这一天也需“派利是”。一般有三种形式:老板向员工派“开工利是”;已婚的向未婚的“派利是”;未婚的向已婚的“逗利是”。据说“利是”派得越多的人,新的一年里会财源广进,福运越多。

  说到老板向员工派发“开工利是”,其涨落与单位效益的好坏以及经济大环境是否向好息息相关,也直接关联到打工一族的心事。是走是留,也许在领到“开工利是”的那一刻,有的人就已经在做一个或许艰难或许并不艰难的决定。广东职场在开年之后都会有大规模的跳槽风,到不到单位拿“利是”以及“利是”的大小,都是观察职场的风向标。记得《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有一段贾珍跟尤氏谈论春恩赏银的“皇恩浩大,想的周到”。贾珍说:“咱们家虽不等这几两银子使,多少是皇上天恩。早关了来,给那边老太太见过,置了祖宗的供,上领皇上的恩,下则是托祖宗的福。咱们那怕用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在笔者看来,这广东老板派发“开工利是”,是有点古时皇上“春恩赏银”的意思。员工也多少有点贾珍的心态——哥讨的不是“利是”,而是尊重,是认同。

  (作者系作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02月01日08: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兰芬]中国古戏台研究的新突破
下一条: ·[周星]李霞著《娘家与婆家》序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