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苏日娜 张玉玲]民族伦理文化探微
  作者:苏日娜 张玉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21 | 点击数:11978
 

 

内容提要: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合形成了各个民族,同时形成了不同民族的道德文化。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民族的道德文化及价值取向既有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共性,又有每一个民族的个性,即除了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主流价值观以外,还存在着各个民族自我认同的传统价值观。系统地、全面地研究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揭示不同民族道德、文化、伦理的关系,既是一个新课题,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伦理文化;趋同;现代意义;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7)02—0034—04

 
 
人作为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存在物,是在自然和社会相互交织的环境中穿凿文化的,这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合,构成了人类各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民族伦理文化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价值标准及处世方法,其存在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也因此而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共同的主流价值观,其核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自律操守,这种基本的伦理价值观,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伦理纽带和价值准则。
儒家的传统伦理作为一种具有东方代表性的伦理,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了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不竭的勃勃生机。正如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在《二十一世纪与东亚文明》中指出:正是儒教造成了东亚的一种共同的文化特质即“在比较温和的气候、风土里孕育出一种心理倾向,就是取调和而舍对立,取结合而舍分裂,取‘大我’而舍‘小我’。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共同生存,相互支持,一道繁荣。[1]经过历代的诠释和调适,儒家伦理彰显其现代价值,其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和道德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重和谐”的道德情操、讲“仁爱”的道德原则、“依礼而立”的道德规范、“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和“舍利取义”的道德标准。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决定这一民族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集中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因而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而其文化价值及价值取向既有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共性,又有每一个民族的个性。在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主流价值观以外,还存在着每个民族自我认同的传统价值观。各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文化差异,如社会习俗、道德观念、人生礼仪及各种文化制度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的差异非常明显。而每个民族的价值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价值观念也会随着改变,但相对于政治和经济来说,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摆在文化人类学家面前最重要最艰难的任务是进行价值的评价与比较研究。”[2](P.300)所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不能忽视价值观这一核心问题。
各民族伦理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是一个历史的、必然的过程。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系统,此文化系统是由众多层面构成的系统,在文化系统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关系,价值判断系统往往对整个文化系统的发展轨迹和方向起着调控、制约的作用,价值判断系统的这种调控制约性,就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性。
 
 
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精神之差异,究其根源,在于自然环境的分别,这种自然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由其生活方式而影响着民族的文化精神[3](P.2)。黑格尔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世界历史的地理背景”,是人类历史的舞台,是“民族精神”活动的场所。各民族在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交织的环境中创造了本民族独特文化。
蒙古民族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和历史地位,决定了它的伦理思想的特殊性,即在传统的伦理思想不变的前提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探索出一套适应草原生态环境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构造出别具特色的游牧生态文化。蒙古族传统的生态文化以狩猎文化和畜牧文化为主,体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伦理道德、美学与哲学、法规与律令等诸多方面。蒙古族的著名英雄史诗《江格尔》,充分地表现了蒙古族所期望的“生活富足、人丁兴旺、永葆青春”的美好理想,其中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社会理想与追求富饶、美丽而宜人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这在我国各民族中是罕见的,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也可见一斑。草原蒙古人很早就敏感地注意到了自然之于人类的重要性,首先将追求优美的生态环境确立为本民族生存的首要目标,并给予了深切的关注,进而在本民族内部也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乃至艺术化的生存状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错综复杂的社会进程中,回族以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伊斯兰教的伦理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家庭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伊斯兰教的伦理观成为他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根本尺度,宗教信仰与伦理道德唇齿相依、紧密相连是回族伦理道德突出的特点。两世吉庆的道德理想、扬善抑恶的道德规范、人人平等的道德思想、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成为回族伦理道德独具特色之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吴志旭]比较视野下的蒙古族史诗与希腊史诗
下一条: ·[段辉涛]对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思考
   相关链接
·《民族艺术》:2024年第4期目录·《民族艺术》:2024年第3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4年第2期目录·《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
·[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陶子煜]当局者观
·[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彭栓红]民族“三交”视域下云冈石窟的宗教新质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