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迈克尔·默里《美国现代艺术哲学的新潮流——解释学和消解哲学》,P66-67,汝信主编《现代外国哲学》(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 Martin Heidegger,NIETZSCHE,Volume Ⅰ :The Will to Power as Art,P200,Translated by David Farrel Krell,Routledge & Kagan Paul 1981.
3 (德)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第258页,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20 21 24 25 26 27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42 43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P121 118 141 125 184 131-132 131 131 139 185 178 162 140 147-148 170 186 140 157 158-159 159 186 164 171 170 170 204-205 205 201 208 166 156 205,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 40 (英) 特里·伊格尔顿 《文学理论原理》,P90 91,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22 23 28 (德) 伽达默尔 《美的现实性》,P56 60 56,张志扬 等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38 39 (德)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P428 445,洪汉鼎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41 (美)赫施 《解释的有效性》,P283-305,《伽达默尔的有关解释的理论》,王才勇 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44 (波) 符·塔答基维奇 《美学概念史》,P418,褚朔维 译,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45 46 (美) D·C·霍埃 《批评的循环》,84 156-158,兰今仁 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本文刊于《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北大美学网 2008-4-11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