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刘悦笛]游戏本体、观者参与和存在扩充
——伽达默尔现代解释学的艺术真理观
  作者:刘悦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0 | 点击数:9771
 


  【内容提要】 伽达默尔的艺术真理观,在海德格尔的“此在”真理论上,作出了现代解释学的补充和创建。他通过对“共时性”的体验美学的批判,而导向“同时性”的审美理解活动,从而拓展真理到艺术领域。进而,提出游戏本体及“意义的连续性”、观者参与及“对意义的期待”、绘画表现及“对存在的扩充”的命题,在本体、接受和存在三个维度,积极建构了解释学的艺术真理观。然而,他的解释学美学仍未能根本解决两大悖论,即艺术自律和他律的悖论、非确定论和本质论的悖论。

  【关键词】  艺术真理  共时性  同时性  游戏本体  观者参与  存在扩充



  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有两条线索——“截然不同于旧解释学和传统美学”——就是“真理”和“时间”。[1] 在海德格尔“此在”真理论上,伽达默尔给予了艺术真理观以现代解释学的补充和创建。

  (一)艺术真理观的历史溯源: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

  当古希腊哲学从原始宗教的遮蔽中日渐彰显之时,包孕在历史整体内的艺术仍承袭着真与美、艺与技的浑然同一。自柏拉图伊始,真理被超拔为超感性的理式,艺术因与原型的隔离而遭致贬抑。这艺与真的隔阂,随着鲍姆加通逻辑与审美之真的分殊,在康德批判哲学的界定中得以最终确立。界定即否定,康德断然阻绝了审美活动与逻辑思维、实践欲念的本然联系,美的艺术由此被彻底拒斥于真理界域之外。与这种隔阂论平行,亚里斯多德奠基的艺与真统一论,中经法国古典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的发展,在谢林的艺真绝对同一观那里达及顶峰,并在黑格尔那里获得保守的发展。

  海德格尔既立足于古希腊艺与真浑整状态观,又站在“艺术—真理”隔阂论和统一论的历史交汇点上。他首倡“此在”真理并将之自行置入艺术,实现了艺术真理观的根本转向。黑格尔的艺术终结处,正是海德格尔艺术沉思的起点。艺与真的亲合性虽为后者所继承,但认识与对象相符合的真理论却被他所抛弃。同时,海德格尔建构的基本存在论的本体论,力图将康德由传统存在论的“知识论转向”重新颠倒过来,使源自康德的主观美学彻底丧失了存在的根基。进而,他又发现尼采的独特意义——权利意志是“柏拉图主义的反转” 2——它将可感知的、生命的和变异的世界上升到存在者之列,而把那些超感性的真理观翻踏于地,从而昭示出一种全新真理观的萌芽。因而,海德格尔追溯古希腊词Aletheia“显—隐”同体发生之“去蔽”原意,并发见艺术的“世界—大地”或“澄明—遮蔽”的原始争执与真理具有同构性。而最终认定,艺术就是“存在者在其存在中的开启,亦即真理之发生(Geschehnis)”。3 海德格尔这种存在真理论、反传统真理局限、艺术与真理同构论深刻影响了伽达默尔的艺术真理观。

  伽达默尔首先洞见出康德时代以降艺术与真理割裂的原由,他称之为“美的外观”与“实践真理”的对峙。这种对真理本然参与艺术活动的忽视,是由于“自然科学认识模式的主宰”导致的对其它“认识可能性的非议”。4因而,就只能在的认知概念和科学真实下,去测定认识的真理性,从而挟迫着审美特性仅局限在审美外观之内。具体到美学自身,席勒的美学转折将趣味先验论化为绝对命令,康德则赋予了这种趣味判断以普遍有效性的要求。这种思想转向的合法化,把道德自律的“方法前提”最终内化为趣味“内容前提”,5自律化的艺术因此与真理绝缘。而在伽达默尔看来,艺术本身就存在着真理性的要求,它既不同于科学的甚至是感性的认识,也不同于道德上的理性认识,乃至有异于一切概念认识,艺术也是“一种传导真理的认识”。6伽达默尔就是要在更广阔的“精神科学”领域来透视艺术,使艺术突破仅囿于审美经验的藩篱,使真理打破仅限在科学理性的巢臼,从而让双方得以开放性地相互延展。

  (二)真理向艺术领域的拓展:从体验“共时性”到理解“同时性”。

  对康德所导致的主体性美学批判,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出发点。康德将“天才”概念与趣味立于同一基础,其后继者则把它发展为更广泛的生命“体验”概念。而这类体验论美学,就是建基在康德的美同真、善隔绝基础上,这正是所谓“审美区分”的结果。

  “审美区别”就是“对审美意向事物和一切非审美特性的分辨。”7 它要求审美经验仅仅专注于真正的作品本身(即抽象出的“审美质量”本身),同时撇开作品赖以生存的“理解条件”,抽离掉作品本然内含着的目的、功能、内容意义等非审美要素。康德化的体验美学就要求着这种区分的实现,反之,审美区分恰恰定义了“共时性”(Simultaneitat)的审美意识自身。在审美意识中,“共时性”将一切使作品有效的历史性维度都过滤掉,从而把遗留因素提升到“同时存在”(Zugleichsein)的层面。8这也就是将抽象出的审美质量压扁为平面化的并存,摒弃使作品获得意义的一切宗教或世俗的功能,并相应地略去审美体验中对象的差异。这样,艺术作品就被孤立出原本的生命关联和文化语境,审美意识也滤析掉了历史性条件,而保留且并置着空间化的审美质量。

  伽达默尔的艺术真理观,正是通过批判这种“共时性”体验美学而导出的,其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他拓展出审美意识的抽象仅囿于创作的局限,指出审美观照也是一种“抽象”。而且,这种抽象具有理解的前结构,观照正是由其“预先假定”所引导的“表达性阅读”,它“始终是一种视为……的解释”。9进而,伽达默尔认定审美观照中“意义性对阅读外观”占居“主导性”地位。10这种对艺术的“意义性表现”的触及,表明审美观照有着意义解释的根本内涵,而并非象体验“共时性”那样对意义无情析离。最终,观照要归结在艺术“理解”活动,而该理解内在具有不确定性,“对意义性事物的关联……的不确定性就成了理解。”11伽达默尔发见,由于时空变迁,理解不可避免地具有游移性和随机性,传统解释学对作者原意的固守因而被消解,历史性也必然要求废除体验所导致的“绝对准确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北大美学网 2008-4-1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谢桃坊]略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考证方法
下一条: ·[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相关链接
·[刘彩珍]节日狂欢氛围与歌谣的共时性呈现·[胥志强]“生活转向”的解释学意图
·[尤林]论利科对当代人类学的影响与贡献·[祝秀丽]民间故事的解释学方法论
·汤一介 褚国飞:不断提出问题 推动思想进步 ·[彭兆荣 徐杰舜]我非我与“学术浪子”
·[柯小刚]黑尔德“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与儒家“慎终追远”的祭礼空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