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欧阳斌]从《苦聪人》到《六搬村》:影像定格苦聪人的变迁
  作者:欧阳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3 | 点击数:23898
 

  发现50年之变

  开头的几天,我们主要是拍摄白幺妹家的生存状态。白幺妹家的生活水平在村子里算中等,每年收的稻谷够吃外还略有结余,可以用来支援粮食不够吃的亲戚;主要收入靠卖草果,一年大概能够收两百公斤草果,收购价好的话,可以收入一万多元钱;平时的零用钱则是靠出售采集的野生药材获得。

  我们跟拍了白幺妹采药的过程。在原始森林搭个简易芭蕉叶棚,带上生活必需品住在里面,采集到足够的药材才能回来。

  现在苦聪人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比如说野外生活再也不用钻木取火了,这得益于苦聪人与外界交往的不断增多,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渐渐向山外看齐,随之而来的就是年轻一代离传统越来越远。比如说采药,白幺妹的儿子、女儿和女婿都不如她认识的草药多,因为白幺妹小时候与父母生活在原始森林中,过着传统的生活。而她的子女们都生长在森林外,掌握森林中的谋生技巧不再成为必须,长此以往,苦聪人千百年来在原始森林中积累起来的各种生存技能,恐怕有逐渐失传的可能。

  采到草药并在原地烤干后,就可以拿到山下集镇去卖了。50年前,苦聪人是不敢到市场做交易的。现在,白幺妹每隔6天就去赶一次集,卖了药材之后再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比起50年前,苦聪人做生意的观念强多了,但是在和别人谈价钱方面还是放不开。我们拍摄到了这样的镜头:非常名贵的野生三七,白幺妹一公斤只卖40元,而同样的药材,在城里可以卖到几百元钱。白幺妹虽然也感觉吃亏,但却不敢讲价钱,原因很多,既有自卑心理,也有信息不灵、不掌握行情的缘故。

  苦聪人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几乎都要从山下集镇上购得,这些生活必需品都是从昆明螺蛳湾市场批发来的,价格比城里还高,因此白幺妹卖药的钱所剩无几。对于苦聪人来说,挣钱是件很艰难的事。

  拍摄期间,白幺妹家意外获得了分房的机会。原来,政府在山下为苦聪人盖房子时,为每户出了两万元钱的补贴。但由于建筑材料价格上涨,预算出现了缺口,需要分到房子的人家自筹两千元钱,有3户人家没有按时缴清这笔钱,失去了分房资格,白幺妹家由此获得了替补资格,但前提是在规定时间内缴清8000元房款。对于白幺妹家来说,这是一笔巨款。几经筹措,最终在亲戚的帮助下,白幺妹以自家的草果收获为抵押,从山下的傣族人家借到了8000元。

  不过,草果成熟的季节,正逢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初级产品价格大跌,草果收购价格也下跌近一半,白幺妹家收入大幅缩水,估计他们按时还债已不可能。草果价格下跌也让白树林家感到了压力,他们家将山下的田承包给了外地来种香蕉的人,一亩地一年才收800元租金,而自己种的话,一亩地年收入可达上万元。因此,白树林家决定承包期满后自己种香蕉,白树林还专门到山下哈尼族人那里去学习了香蕉种植技术。

  2008年年底,老林脚村的60户苦聪人搬入了新居。这是50年间他们第6次搬迁,新寨子被命名为“六搬村”.

  (本文图片由欧阳斌提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0年12月10日

上一条: ·[支菲娜]地域文脉的投影集
下一条: ·挣脱“西藏影像”的“奇观依赖”
   相关链接
·[李鹏]文字文明的溯源: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的神话学阐释思考·[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张举文 莎伦·谢尔曼 主编:《民俗影视记录手册》
·[林安宁 唐培旭]师公面具艺术拍摄与民俗影像数据库建设探索·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正式录取名单
·纪录片成为非遗传承传播的新平台·[庄孔韶]我为什么要用影像记录“金翼之家”
·[邓启耀]民俗影像拍摄的现场语境·[杨红 樊瀚声]“我们的节日”的观赏性和文化性
·第五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8)邀请函·[鲍江]民族志电影:在学术与艺术之间
·非遗纪录片频频成爆款·第二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将于2017年11月9~12日举办
·[王学思]把思考留给每一位观众——观纪录片《老祖的声音》·第四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7)招生简章
·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2016)成功举办·第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录取名单公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