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余震中: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
——2008年5月24日在四川大学的讲座
  作者:余震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25 | 点击数:14859
 

  各位早上好!

  讲这么一个题目,实际上是“命题作文”。我连续来川大已经多年,这次来前,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徐新建教授建议我做一个关于灾难的讲座。这个题目不是我的研究范围,领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们还在封闭学习,昨天我还在人民大学参加答辩会。所以本讲座是临时准备的。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当时川大出的讲题是人类与灾难。我觉得这个题目太广阔,咱们专业知识有限,还是贴近文学来讲好一些。我当时给川大报了两个题目,一是“文学中的天灾与救世”,另一个是“文学与治疗”。我看了不少电视报道,我觉得灾区现在最需要的东西有两种:一个是医疗,另外一个就是精神的救治。我在十年前编过一本书,叫《文学与治疗》,在这方面还有一点发言的资格,讲灾难的话好像不太够格。后来川大选了这个题目,本讲座就成了《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治疗放到话题的后面,但是我在讲的过程中,会带一些关于治疗的内容。

  作为现代学科体制建构的专业中学习的这一批人文学者来说,灾难一旦发生,看着人家解放军、武警去了,马上就能够救灾;医疗人员去了,马上就能治病救命;而我们的文学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有没有用呢?自然科学的专家往往也认为,人文的东西在社会中可有可无。为什么可有可无?因为没有当下的效果,没有当下的效用。文学研究不像商业与经济活动,马上可以产生利润与效益。所以人文的东西,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这种状况,它们就像吃饭所放的胡椒面一样,用来调剂一下味道,其功能似乎就是如此。而大餐主菜都是非人文的。在一个科教兴国的环境中,如果主要精力都放在科学技术方面,那么人文的东西就自然要萎缩。你看我们当下的招生就会知道,学中文的原来男、女生各一半,现在男生基本上都转到IT与生物、高科技等热门专业去了。这种情况确实说明文科的知识好像很不实用。

  文学到底有没有用?人文学科到底有没有用?为什么有用而我们不知道它的用处?今天的学科划分把那些我们本来应该了解、掌握的知识割裂开了,以至于我们不知道了。这实际上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个反思,对人文学科的用处的反思。讲座中会穿插一些汉语成语——从文学角度看,都是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精髓,还有一些民间经验。比如沧海桑田,还有高岸为谷,痛定思痛,等等。

  《文学中的天灾与救世》,这个题目是从哪儿来的?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张光直的《中国青铜时代》这本书,这是做人类学必读的书。张光直生前任哈佛的人类学系主任,专门做中国研究。在《中国青铜时代》中,有一篇文章专门讲商周的神话分类。尽管张本人不是做文学的,是做人类学的,但是讲到商周的神话时,就跟文学史上讲的神话联通起来。张对商周神话的分类共有四类,其中第三类就叫“天灾与救世”。我讲的题目,就是从这里来的。但是他只讲了商周的,也就是古汉语文献所记载的神话,过去叫中国神话,现在称为汉语神话,或者是华夏神话。我们华夏神话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灾害。

  从文献的性质上看,我们可以把神话视为文学。今天意义上的文学是被文学院、中文系、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这些“铁路警察”划分了的文学。在商周时却没有这种界限,那个时候只要记录下来的东西都带有一种民族经验的记忆。所以我们说在商周的分类中,张光直将其中的一类单独分出,称为天灾与救世,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做比较文学的往往把一部中国的作品与国外的一部作品拿来比较,往往都是一对一。实际上这样比较难以把握具有深度思考的内容。因为一对一往往是很偶然的,表面上看上去很相似。如果把中国的神话和大家比较熟悉的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对照一下,那么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神话中,灾难的主题非常突出。我虽然不是研究灾害问题的,但是我敢来讲文学中的灾难,原因就在这儿。

  最著名的华夏英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或者叫鲧禹)治水。就这三个吧,没有比它们更出名的了。这三个神话基本是都是讲天灾的。后羿为什么要射天上的太阳,因为十个太阳出来将土地烧焦了,这是对农业社会的最大的天灾,这个神话实际上是讲抗灾的。神话是用它的方式来讲述人类所面对的生存困境。中国神话的特点就是以人为神话的主体,和各种灾害抗争。而且抗争的结果,有时候看起来像是失败的,比如夸父弃逐日。但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实际上要超越失败。人跟大自然相比确实太渺小了。斯宾格勒说过一句话,人对什么东西发生恐惧呢?大家刚从一周中的恐惧中走出来,可能现在回答这个问题容易一些。如果没有这场大灾难,都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不知道什么是恐惧。斯宾格勒说人对他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最感到恐惧。虽然斯宾格勒没有在大学里执教,他仅仅是一名中学教员,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一句话就有分量。人为什么对他不可理解的东西感到恐惧呢?人和其他动物比一比,动物恐惧吗?动物也有恐惧,但是动物没有人那样强烈的求知欲望,不要求理解天灾背后的原因,对不对?动物的感觉在很多方面是超人类的。为什么搜救犬上去就能够救人,因为动物在某些方面超灵敏。但是动物没有反思的能力,只有人才有。人要求了解一切事物发生的原因。所以夸父逐日,是一种对自然现象的解读。天上的十个太阳太厉害了,所以需要射掉九个,农业社会才能够恢复秩序。后羿射日就是救灾,就是救世的意思。关于女娲的神话大家都知道。背景是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把天柱碰断了,所以才有天柱折,地为绝。这个神话有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大陆的水都是向东南流的,因为西北高东南低嘛。但是神话发生的背景是:“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这完全是一个水深火热的大灾难场景。然后女娲在在这个时候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看《红楼梦》(即《石头记》),小说一开始的石头是从哪儿来的?那是女娲补天剩下来的一块石头。整个中国文学能说与神话没有关系吗?关系太密切了。二者是完全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比较文学界,将女娲同域外的女神相比较,有不少人写文章。可是没有将其放在人类灾难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汉族神话留下来的天灾的主题这么强烈?而且表现出人和灾难斗争的精神。别的不说,就讲洪水神话,全世界都有。世界五大洲中只有非洲的一部分没有,剩下的地方都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网资讯-中华孔子 2009-11-03 18:44: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舒宪:女神文明的反思
下一条: · 朱苏力:费孝通与中国文化自觉
   相关链接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游自荧]灾难、传说和信仰的互动:日常政治与人神互惠
·[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龙仙艳:《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游自荧]从洪水神话到洪水叙事·[徐新建]“缪斯”与“东朗”: 文学后面的文学
·[苏永前]真实与建构:神话历史的两种向度·[霍夫曼 奥立佛-斯密斯]人类学与灾难研究的范式
·【讲座】王晓葵:“记忆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战争和灾难为例”(11月21日周五14:00)·[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案例研究
·[林科吉]从文学人类学新学科意义看神话学文库·[焦虎三]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
·[黄洁]被记忆的传统·面对灾难,共度时艰──谨致日本民俗学会同人
·文学人类学: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王晓葵]我们应当怎样记忆灾难
·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五届学术年会召开:表述“中国文化”:多元族群与多重视角·[叶舒宪 徐杰舜]人类学与文学的互动
·陈益源:台湾民间的灾难文化·灾后“非遗”保护的成都经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