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绚丽多彩的贵州民族风情
  作者:共享工程专稿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09 | 点击数:25268
 

 

  点开贵州数字文化网(www.gzndc.cn)进入共享工程贵州省分中心的资源库,您就可以领略到贵州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丰富的省份。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8%,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乡土风俗、节日庆典和文艺活动方式,成为独具特色的宝贵资源。

  共享工程贵州省分中心按照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和贵州省文化厅的安排和部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贵州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了数字化建设。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曲目众多,内容极为广泛,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代表性曲目有 《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黎平侗族大歌是其中最具特色的音乐艺术之一。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它在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八音坐唱: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表演形式为八人分持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葫芦胡)、月琴、刺鼓(竹鼓)、箫筒、钗、包包锣、小马锣8种乐器围圈轮递说唱。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目有《布依婚俗》、《贺喜堂》、《胡喜与南祥》、《迎客调》、《唱王玉莲传》、《敬酒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40余个。

  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12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过程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反排木鼓舞:木鼓舞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类,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响较大。每逢丑年,12年一次的祭鼓节到来,反排木鼓舞便要大跳一次,与宰牛祭祀等节庆活动相配合。反排木鼓舞启、承、转、合结构完整,舞蹈动作简练,组合丰富,风格热烈豪迈,表现出过去人们生活的场面。

  安顺地戏: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其显著特点是演出者头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单位,演员是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演出在每年的新春佳节和农历七月稻谷扬花时节举行,有时还会在建房求财、祈福求子时请地戏队中的“神灵”如关羽、佘太君等进行“开财门”“送太子”等活动。

  德江傩堂戏:在举行傩事活动前,土家族人都要精心布置一个傩坛(傩堂),所以傩堂戏又称傩坛戏、傩戏,土家人叫“杠神”。它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它源于古时的傩仪,是古傩的一种,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的礼仪祀典。傩戏有正戏和插戏之分,共有80多支,其中正戏16支。除傩戏之外,一般还要进行傩技表演,项目由主家与坛班约定。

  石阡木偶戏:是古代杖头傀儡在黔东地区的遗存,是研究黔东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通过对石阡木偶戏的表演方式、身段、场合、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木偶艺术的发展。

  苗绣: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主要流传在贵州省贵阳市、雷山县、剑河县等地。其中,雷山苗族服饰制作工艺尤为独特,形制很有代表性。其图案大胆使用多维立体造型和型中型的复合手段及比喻、象征等表达技巧,体现出别具民族风格的审美情趣。

  苗族银饰: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品种多样,分为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由绘图、雕刻到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0-09-30

上一条: ·寻找神秘遗落的南江文化
下一条: ·《彼岸羌影》再现百年前后的北川羌史
   相关链接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
·[麋鉨萌]中式恐怖游戏的民俗应用与玩家体验·[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
·[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
·[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段枚伶]非遗与景区旅游融合研究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