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军方记者钱钢的介绍,当时对地震的介绍,绝少提及灾害的损失,震区各级干部向记者介绍情况时,通常使用的语言有:“一次地震就是一次共产主义教育!”“我们以大批判开路,狠批阶级斗争熄灭论、唯生产力论、物质基础论,促进了抗震救灾”,“感谢毛主席,感谢解放军,让咱们唐山人民吃上了‘友谊米’,喝上了‘感情水’,穿上了‘风格衣’”。
此后的将近10年,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唐山地震的报道。到了1985年前后,媒体才开始刊载有关地震的文字。1986年7月,唐山市委主办《唐山劳动日报》开始登载有关地震的回忆录、文学作品和纪念活动的消息。1996年7月,该报开展“我看震后20年新唐山”征文,刊载了一些回忆文章。其中还有某小学开展“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活动,发动小学生向自己的父母了解震灾的体验,在课堂上讲述。在这之后的逢五逢十的日子,都有类似的报道、纪念文章。这些个人的体验虽然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是其话语方式、行文结构以及表达的主旨有共同的特征。下面试举几例。
例一,“地动山摇,花子扔瓢”,我在孩提时,每逢地 震,奶奶就叨咕这句不知起于何时的俚语。……1976年7月28日,世所罕见的地震把唐山夷为平地。奶奶有幸早“走”了两年,没有赶上这场浩劫。我想,如 果奶奶在世,她也绝不会再唠叨那句陈词的。因为非但“花子扔瓢”早已成为历史,奶奶随着社会的进步,她的“信天命、畏鬼神”的思想也早已被信共产党所代替 了。……夜幕降临了,沉浸在乔迁之喜的唐山人民,有时也会发出思念震亡亲人忧伤的梦呓,但我相信,更多的还是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对共产党的称颂。(1986 年)
例二,董瀚莲同学的妈妈是解放军从废墟中救出来的,为了清墟,有的战士指甲被掀掉了,晚上下起雨,解放军把受伤的妈妈抬进了部队的帐篷,妈妈常对瀚莲说:“要牢记解放军的恩情。”(1996年)
例三,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我11周岁,父母在地 震中震亡,残酷的震灾在心头留下了极深的创伤,面对满目疮痍、残垣断壁,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勇气,但是,党中央、国务院迅速派来了解放军、医疗队,全国人 民送来了大批救灾物资,使唐山市很快在震后恢复了生产和基本生活,使我幼小的心灵中对党和政府充满了感激之情,同时深深感受到了共产党的伟大和崇 高。(2001年)
不难看出,这些叙述都不约而同地遵守一个共同的话语规则。上述的例子可以析出一个模式,即灾害发生——获救——感恩。一部分经过选择的个人记忆进入公共话语,成了公共记忆的一部分。而这些公共记忆的形成反过来又为后来的个人记忆创造了一个模式。从上面列举的跨越了二十多年的三则体验,不难看出后者对前者制定的话语模式的模仿和遵从。
这些记录,当然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写照。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年代中国社会的泛政治化的灾害文化特征。但是,它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由于报道和叙述的重点不是“灾害”,而是“救灾”,我们很难通过这些记录,得到有关地震发生时的受害状况,也无法全方位地了解人们对地震反应的信息。因而也就无法总结经验教训供后人借鉴。
举一个眼前的例子。汶川地震后,笔者到位于汉旺的东方汽轮机厂调查,一位副厂长说,当时有很多人救出来了,可是医疗跟不上,就放在外面排队等着,他的一个部下因为失血过多,快要神志不清的时候,看到一个认识的大夫从身边经过,他使尽最后的气力叫住那个医生,才得到及时救治。很多没有这样好运气的伤者,就死在担架上。还有很多救援者缺少相应的设备和知识,盲目冲进灾区,结果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些混乱的状况,在唐山地震时就已经出现,但是没有得到认真的总结。悲剧又一次发生了。
汶川大地震后,“灾害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的观念被彻底改变。媒体全方位的及时报道,使全世界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灾区的情况,对抗震救灾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和唐山地震时代不同,有关汶川地震的报道,充满了感人的故事和令人心碎的记录。文体则多是充满感伤与激情的灾害报道文体。这种文体对于打动读者的心灵,唤起同情,扩大支援的规模,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这种文章的寿命通常是不长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伤和激情肯定会慢慢弱化以致消散。2008年夏天的成都,书店里用专柜出售大量关于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的书籍杂志。但是,时隔一年的现在,恐怕很少再有人去购买和阅读这些书了。
看看日本是怎么记忆地震的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记录和记忆呢?
我们来看看日本的例子。为了把1995年1月发生的阪神大地震的教训传诸后世,当年年10月,日本21世纪兵库创造协会开始了关于震灾、救灾的资料的收集和保存工作。1998年4月,阪神淡路大震灾纪念协会继承了这项事业。从2000年6月开始,兵库县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开始了大规模的震灾资料的调查。450多人的调查员对NPO、各种团体、临时住宅、公司、学校等进行了调查,先后共收集了当时使用过的传单、张贴物、笔记、照片、在避难所使用的实物等第一手资料16万件。2002年4月建成的“阪神淡路大震灾人与防灾未来中心”公开展示了这些资料。这个纪念馆里收集了上千名受灾者的体验录像,参观者可以在这里观看受灾者讲述的震灾体验。调查人员对受灾者的跟踪调查持续了十年,将访谈记录结集出版。馆里还收集了世界各地关于地震研究的资料,供研究者免费使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2009-05-06 16:44:51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