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王晓葵]我们应当怎样记忆灾难
  作者:王晓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27 | 点击数:13641
 


  一段难忘的对话

  汶川地震过去一年了。这一年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悲伤和感动。随着时光的流逝,“日常”慢慢把人们拉回原来的生活轨道。有关地震的报道慢慢消失。地震的记忆也一天天淡去。

  可是,对于笔者来说,有一段对话却无法忘怀。

  2009年1月中旬,为了调查羌族山寨的受害状况,笔者到了号称“云朵上的村庄”的汶川县映秀镇萝卜寨。这次地震摧毁了这个羌族村寨全村的房屋,有数十位村民遇难。笔者在调查时,问到一个小学生地震时的反应,他说:“地震时我正在操场上玩耍,因为突然刮了大风,而且有轰隆隆的响声,像打雷一样。撒腿就往教室里跑。后来老师叫住了我。”

  听到这个孩子的回答,我当时惊呆了。地震时,他本来在安全的地方,却往最危险的地方去。是什么导致他采取这种近似于自杀的行动?

  谈话在继续。“你爸爸、妈妈、老人和你说过地震的事情吗?”“没有。”“在学校、老师和你们说过吗?”“没有。”“下次如果发生地震,你知道该怎么办吗?”“……(沉默半响)听老师的。”

  听老师的,可是万一遇到个像范跑跑那样的,该怎么办?

  家里人没说过,老师也没说过,孩子没有防震的知识。刮大风、打雷倒都是常常遇见的。难怪孩子会往屋里跑。

  是这里没有发生过地震吗?

  位于日本神户市中心的阪神淡路大地震纪念碑。碑文翻译 如下:1995年1月17日5时46分的阪神淡路大地震/震灾夺去了生命、工作、团聚、街景、回忆/人类是多么渺小,我们甚至无法预知一秒钟之后将要发生 的一切/震灾留给了我们温情、关爱、互助、友人/这个灯火,连接着被夺去生命的每一位逝者和我们的追思 图/王晓葵

  有记录,但是没有记忆

  翻开方志和历史资料,可知茂县汶川一带发生的地震,在20世纪就有9次之多,特别是 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和1976年的松潘平武大地震,震级都达到7级以上。叠溪地震震后还引起洪水,造成二次灾害。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军长邓锡侯给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呈文中写道:“前次川西屯区茂县属叠溪地方,因地震剧烈,山崩镇陷,岩石横江,积水深涵成大闸者一处,深约一百余丈,地名沙湾,成深潭者四处,深不等,其地名大桥、小桥、松平沟、鱼儿寨。沿江居民,生命财产损失不可计数。毁损屯属公路值洋七八万以上。”人迹稀少的松潘、平武等地区,地震也造成了死亡41人,重伤156人,房屋倒塌500余间,耕地被毁达15000多亩的损失。”

  记录是有的,但是乡村学校的小学生,去翻看县志的几率能有多大呢?一个简单的结论是,有记录,但是没有记忆。

  如何记忆和记忆什么

  一个社会该如何记录和记忆灾害,并不只是历史学家应该关心的问题。它和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因为灾害随时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是“未来的受灾者”。记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而且,就像通过震裂的房屋,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物的内部结构一样,透过灾害的记录和记忆,我们可以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社会的内部构造。

  说到地震记录,我们不妨从唐山地震谈起。在那个时代,灾害记录是和政治紧密相连的事情。在唐山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的消息标题为:《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这则消息没有介绍这场灾难造成的破坏程度、伤亡人数、影响范围,只有概括性的陈述:“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并波及到天津市、北京市,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很大损失,尤其是唐山市遭到的破坏和损失极其严重。”报道的重点放在人与灾难作斗争上。受灾的状况,直到3年之后的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才首次披露。会议闭幕第二天(1979年11月23日)的《人民日报》,才刊登了来自此次会议的新闻《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2009-05-06 16:44:5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明珂]边界·移动·抉择:《游牧者的抉择》结语
下一条: ·[王晓葵]解读日本战争纪念碑:刻在石碑上的日本
   相关链接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严曼华]边远人群的记忆书写:论通行叙事的在地转化策略与动力机制·[孙敏]传统重塑:官民互渗与国家在场
·[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黄秀双]宗族记忆的重构
·[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程锐]长征记忆的节日建构
·[陈冠豪]当代显性鬼传说“影子记忆”的“箭垛”组合现象·[蔡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发展研究
·[白笑天]民族记忆:先秦巫文化与民族思想文化交融发·[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张淇源]作为类民俗的圣地巡礼:时空感重塑与记忆再生产·[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
·[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
·[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