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礼记·祭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二○》[M],中华书局,1957年;
[4]崔载阳:《初民心里与各种社会制度之起源》[M],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国十八年(1929);
[5]林惠详:《民俗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
[6]宗懔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7]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
[8] (日)池田大作、[英]威尔逊著,梁鸿飞、王健译:《社会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9]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编:《民俗典籍文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0][法]劳格文主编:《客家传统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1]王彦章:《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济群法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3]曾强:《冲突与适应:对当代农村宗教信仰的社会学思考》[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4]林素英:《古代祭礼中之政教观——以<礼记>成书前为论》第210-211页,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
[15]张应斌:《中国文学观念的起源》[J],《嘉应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16]井中伟:《我国史前祭祀遗迹初探》[J],北方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年第2期;
[17]傅连仲:《坤宁宫祭神祭天》[J],紫禁城,2002年第2期;
[18]李云华:《探究宗教存在的心理因素》[J],中国宗教,2003年第07期;
[19]胡锐:《试论道教庙会的发展及特点》[J],《宗教学研究》,2005年4月;
[20]吴十洲:《先秦农业社会祭神用牲用器比较研究》[J],农业考古,2007年第1期;
[21]王文忠:《从心理学角度看宗教与社会和谐》[J],《学者沙龙》,2007年第2期;
[22]胡锐:《汉族传统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11月,第207期;
[23]周明:《祭神如神在——从祭祀活动管窥礼文化》[J],大舞台,2009年第6期。
附录:
姓名:何彩华
所在学校班级: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601班
通讯地址及邮编: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601班
注释:
[1] 选自周明:《祭神如神在——从祭祀活动管窥礼文化》,大舞台(河北省艺术研究所),2009年第6期;
[2] 原注:地处两广、三县(市)、九乡镇交汇点,东邻那务镇、播扬镇,南临合江镇,西靠广西陆川县清湖镇、古城镇、北流市石窝镇和廉江市石角镇,北连文楼镇、东华镇。总面积约 216.8平方公里,下辖2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人口约93000人,镇上盛产“钛矿”和“橘红”, 是粤桂边陲重镇和两广交流的重要窗口镇。
[3] 原注:天堂障是七烈士为革命胜利英勇就义的革命教育基地,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培育爱国热情的场所。
[4] 原注:所谓茶心茶,是马力村本地盛产的“茶籽”,一种果实,其核称“茶芯”,泡出来的茶可以排毒养肠,味甘涩;
[5] 原注:煎堆,方言语,是马力村过年必备的一种特产,也是用来祭神用的祭品,而且只是春节才会有。其形状为圆形,内为空心,主要由糯米、适量的白糖以及花生油做成。如图一所示,摆在最前面的即为“煎堆”;
[6] 济群法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第2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1月;
[7] [日]池田大作、[英]威尔逊著,梁鸿飞、王健译:《社会与宗教》第126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
[8] 原注;所谓境主郎晃,是指“榕树神”,供奉的是伏波将军等神灵。古语有曰:千年之树,乃有神灵。大榕社得名的原因也在于社坛旁有一棵“千年之树”,人们认为此树必有神灵居住,才得以万古长青;
[9] 原注:所谓境主神坛,是村民供奉神灵的有一个社坛,至于所供奉的神灵,多为观世音菩萨等神灵;
[1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第63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
[11] 原注:这是村民心中最神圣的自然天神,拥有为民排忧解难和未卜先知的法力。故在马力村常有村民通过“请神”来躲避天灾人祸;
[12] 原注:马力村为何氏家族的聚居地,大家族里根据血缘远近分为多个小家族,故有大祠堂和小祠堂之分;
[13] 刘亚平:《忙年——春节民俗民艺》第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
[14]宗懔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第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15] 原注:次说源于成语“鸡鸣戒旦”,鸡鸣:指丑时。相当于半夜一至三点。在马力村,每当鸡鸣之时,便是人们起床耕作忙碌之时,据说旧时没有钟表、手表识别时间,就是以“鸡鸣”为钟表,一旦鸡鸣,人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16] 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中华书局,1957年,第5133页。
[17]胡锐:《汉族传统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建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11月,第207期;
[18]李云华:探究宗教存在的心理因素,中国宗教,2003年第07期;
[19]林素英:《古代祭礼中之政教观——以<礼记>成书前为论》第210-211页,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
[20]曾强:《冲突与适应:对当代农村宗教信仰的社会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