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孔军]家乡的春节习俗略述
  作者:孔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14 | 点击数:8041
 

·“马鸣湖杯感受春节大中小学生征文比赛活动”:大学组三等奖·

 

  我的老家在日照市南部一个偏远而普通的山村,村子很小,约百十户人家,乡亲们几乎都是出于“农民世家”,我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农民的儿子。过年,是家乡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而且,在我看来,春节是唯一一个“真正的节日”,它是“百节之首”。因为只有在春节期间,在外打工的男人们和在外求学的年轻人才会回家,才能合家团圆。每当这时,以往宁静的村庄就热闹了起来,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让人喜不自禁。去年寒假,原来一直乐在其中,对过年是怎么回事毫不关心的我,静静地观察和审视身边有关过年的习俗时,发现还真有不少有趣而又意味深长的东西。在欢欣之余,心底却始终存有一丝无奈与戚忧。以下就是我亲身经历而知道的一些年节习俗。

  1赶年集

  “赶年集,买新衣,吃的玩的样样齐”。赶年集是一件让人愉快高兴的事情。孩子们早早的就起床,来到集上,吵着嚷着要买自己喜欢的糖果和玩具;大人则为了砍价而忙于和小贩“唇枪舌战”,由于已近年关,小贩变得不再斤斤计较,买卖双方自然皆大欢喜。赶年集还要揭画子,揭对联儿,画子有可爱的胖娃娃,寿星寿桃,猛虎镇山,白鹤祥云,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鱼)……所有的看起来都是喜气洋洋,抒发着美好的愿望。看来,赶年集已不仅只为了置办年货,而且也是为了感受和沾染一点愈来愈浓的年味儿。

  2.“扫屋”

  一般是在腊月十六日,十八日或者二十号三天里的一天。 扫屋,也叫“扫尘”,就是对屋里屋外进行卫生大扫除。先把屋里的东西先搬到天井里,然后找一根长长地竹竿,在一头儿用绳子绑上一个扫帚,准备好一盆较浓的白灰水,再在头上围上个围巾,就可以开工了。当地的房屋大多数老旧的石条泥胚墙,所以需要用石灰水“咣咣”(刷一下的意思),以求遮住一年里墙上的积尘,寓意除旧迎新,去除一切不详之物。同时,要把屋里屋外的桌椅、锅碗瓢盆等家具擦洗干净,让整个家显得焕然一新,在配上过几天贴上的色彩艳丽对联,那种喜气洋洋的景象,让人觉得无比舒心。

  3.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是我们家乡传统的小年儿,从这一天开始就算是真正开始过年了,也就是说渐渐的有了年味儿。这是一个很忙的日子,在这一天主要有两个习俗,就是“上年坟” 和“辞灶”。

  上年坟。时间一般安排在午后两三点钟左右,由家里的男丁承担。在家庭主妇准备好了祭品后,会把它们放到捧盒里用扁担挑着去坟地,或者使用一种有苇条编成的大提篮(俗称“橼子”)挎着。来到自家祖先的坟前,取出水果、点心、鱼、肉、鸡蛋、糖果、烟、酒、纸钱等必备的祭品摆在石条案桌上,放完鞭炮,开始祭奠。祭奠的时候,祭奠者会跟已故的老祖“说”些话儿,比如,对那些由于年代久远,坟头已经难以辨认的祖先们说:“把年货和钱给你们带来了,就麻烦你们自己分分吧”。回家后,祭奠剩下的食物要先给家里的小孩子们吃,据说这是含喜的好东西,吃了可以得到祖先的保佑,就会健健康康地茁壮成长,将来才会有出息。我小的时候就吃过几次,但是如今的小孩儿太挑剔,完好的水果点心都不吃,就更不用说上坟剩下的东西了。上年坟,一是为了行孝,缅怀祖先,二是把自家的老祖接回家来过年,以求得到真正的“团聚”。

  辞灶。忙活了一天,到天近黄昏的时候就要辞灶了。辞灶辞别的是灶君神。据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好又甜又粘的年(粘)糕或者粘糖之类的糕点糖果,意欲黏住灶王爷的嘴,或者有意让灶王爷的嘴甜,光说好话,以求家庭兴旺、五谷丰登。

  说完辞灶,自然会想到接灶王的习俗。接灶王是在正月初六这一天,一般会准备好水饺进行祭奠接灶仪式,把灶王爷接回家。

  4.房屋周围撒灰

  房屋周围撒灰是发生在小年和大年之间的一种习俗。家家户户从锅底掏出些草灰,在自己房屋的周围撒一圈,以此避恶驱邪,意欲求的家庭幸福安康。这个习俗来源雨一个美丽的传说。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猖獗,经常不时对占领区发动大规模的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百姓深受其苦,整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话说有一年冬天,已近年关,整个北方天寒地冻。日本鬼子为了补充给养,又一次进行扫荡,但是这一次非比寻常,鬼子们比以前任何一次都凶狠,犹如猛虎恶狼一般,见人就杀。在山东沿海地区(日照市周围),有一户人家就成了“案板肉”。这户人家有兄弟两个,而且都已经成家,膝下各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哥哥成家较早,所以,孩子的年龄自然比弟弟家的要大几岁,个子上也看上去更猛两一些,大约有六七岁的光景。

  日本鬼子荷枪实弹地肆意闯入这兄弟俩住的村庄,由于此次扫荡来的太突然,毫无准备的老乡们,只得手忙脚乱地携带一家老小逃命。躲避逃亡途中,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这哥俩儿带着妻儿刚出门不久,就不巧撞到了枪子儿上,倒地身亡。大嫂急忙向前察看,又被鬼子击中了胸口,眼见已奄奄一息。“弟媳,照顾好…孩子…们”她说完便撒手人寰。

  老二媳妇不敢多做停留,强忍住悲痛,擦干被泪水模糊的双眼,一只手裹紧背上哥哥家的孩子,另一只手领着自己的儿子没命的狂奔。听见枪声越来越远,她才停下来想喘口气。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穿破又遭打头风”,真是人不顺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又是一群日寇出现,不时将其团团围住。

  这次,鬼子并没有立刻把他们杀掉,有一个军官模样的士兵向前问道:“你为什么领着个小的孩子,却背着个年龄大的孩子跑呢?”

  “我背着的是我嫂嫂家的孩子,领着的这个才是我儿子,我大嫂在被你们打死临死前把它托付给了我!所以……”他义正言辞的回答道。

  日本军官微微皱了一下眉头,说:“你快回家吧。记住回家之后,从锅底下掏出些草灰,洒在你家的周围,在下次来搜捕的时候,我会下令让他们看到你家的时候,放过你们。”

  于是,他就是带着连个孩子趔趔趄趄跑回了家。

  不久此时就传开了。老乡们纷纷效仿,在自家房子的周围撒上草灰。等到鬼子们再来的时候,由于搞不清到底是哪一家不该杀害,所以也就作罢。

  后来,慢慢的成了当地流传的一个习俗。当时只要是为了避难,解放以后,人们主要是为了纪念那位不知名的忠勇善良的农家妇女。而在今天,我们主要是为了驱逐庭院里的一些不祥之物以及防止庭院外的邪佞之物入侵,以求在新的一年里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5.置办面食:蒸“发团”和饽饽、烙煎饼

  我的家乡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食。过年的时候,会置办下足够的面食,有饽饽,“发团”以及煎饼。饽饽,又叫“馍馍”,制作工艺简单,都是用自家磨的面做的,所以咬起来松松软软而且很劲道,又白又好吃。

  “发团”是一种类似于年糕的面食,主要原料是糯米。将和好的面倒进铺着包袱的蒸笼里,可以在里面放一些大枣之类的硬果,使得它不仅更加好吃,而且好看,可谓色香味俱全。蒸发团需要大火,才蒸的好。漫长的岁月里,人们总结出一些制作的小窍门儿。比如,在蒸之前把少量花生油涂抹在锅沿上,这样就不会粘锅了。待到熟了以后,要将其取出搁置在阴凉处,等待它慢慢凉透。吃的时候,可以用刀割成自己喜欢的形状,饶有趣味。

  煎饼,是在家乡人们吃的最多的面食,它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丰富,其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制作它的原料俗称“煎饼糊子”,就是把麦子、高梁、玉米、谷子、地瓜干等原料淘洗、浸泡,然后磨成糊状物。烙煎饼使用的工具主要有三件:第一件是鏊子,铁制,圆形。第二件是手持用来推动糊子的工具,当地人叫“篪子”,木制板状弧形。把糊子放在热鏊子上后,用篪子左右推摊,糊子便薄薄地摊在鏊子面上。第三件是油擦子,俗称油褡子,是用十几层布缝制的方形擦子,上面渗着花生油,用来擦鏊子,为防煎饼粘连鏊子揭不下来。可是如今,自己摊煎饼的人家越来越少啦。因为现在有了专业化生产的煎饼厂,有的使用了大型的机械或半机械话的鏊子。这样生产出来的煎饼是长长的一张,就象卷好待卖的布匹。我老觉得这种煎饼就没有手工摊的好吃,没有什么味道。

  6.贴春联

  贴春联又叫做贴对子,是家乡过年的重头戏,是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说的就是春节贴对子的习俗。春联的内容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大都是歌颂太平盛世和国泰民安。贴对子用的浆糊都是自己制作的,取一些面粉加少量水,然后放在炉子上慢慢加热,待到大约半熟的时候取下,这样制作的浆糊很黏很好用。贴“福”字的时候要把它倒过来,解释为福气已到,幸福已到。贴对联是一种求的全家人吉利的习俗。

  7.除夕与拜年

  严格来说,除夕和拜年不是一天。一般认为,除夕就是大年三十,是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而拜年要在大年初一。但是,我的家乡却是是大部分年轻人在除夕夜给长辈拜年,而且这种风气很是盛行。大年初一这天,相互走动的一般都是婶婶辈儿的人们,他们姊妹们聚在一起,道些家长里短,谈天说地很是快乐。除夕要守岁,守岁有对即将逝去的一年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充满希望之意。在十二点整的时候,全家人先到天井里放鞭炮,放爆竹是为了营造出喜庆欢快的气氛。回屋在厨灶前“发纸”,将刚出锅的饺子首先祭奠祖先。然后再和爸妈一起吃热腾腾的饺子,白面饺子形状像元宝,一盘盘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包饺子时,妈妈还把几枚用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家家户户黎明时分就起床,燃放一种叫做“花铃”的炮仗,这种炮仗个头粗大,芯子较短,燃放之前需要用针把芯子挑出来。由于它太险,近年来已经很少见。燃放炮竹求的是以噼噼啪声来辞旧迎新。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苗梦佳]感受春节
下一条: ·[何彩华]民间祭神文化探析
   相关链接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