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朝戈金 尹虎彬 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传统:文化多样性与民族精神的“博物馆”
——《国际博物馆》第245期“中国口头史诗传统”专号代序
  作者:朝戈金 尹虎彬 巴莫曲布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02 | 点击数:37974
 

  注释:

  [1] 钟敬文:《史诗论略》,见《格萨尔学集成》(第一卷),赵秉理编,甘肃民族出版社1990年12月。第581-586页。

  [2] Lauri Honko, ed.. Textualising the Siri Epic. Folklore Fellows Communications, No.264. Helsinki: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1998. p. 28.

  [3] 杨义:口头传统研究与“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文艺争鸣》 2004年第1期。

  [4] 详见郎樱:《〈玛纳斯〉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1页。叶舒宪:“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类型及文化生态”,《敦煌》2003年第1期。

  [5] 参见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中亚民间文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 详见仁钦道尔吉:《蒙古英雄史诗源流》,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 降边嘉措:《〈格萨尔〉论》,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8] 本文有关“格萨(斯)尔史诗传统”的简述,参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史诗‘申遗’课题组”于2005年和2009年先后完成的两种申报书文本,并对相关的统计数字进行了更新,专此说明。

  [9] 陈岗龙、乌日古木勒:《蒙古民间文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132页。

  [10] 参见本期斯钦巴图的文章。

  [11] 居素普•玛玛依演唱、阿地里•居玛吐尔地译:《玛纳斯》(史诗第一部),共计54000行,2009年10月分4卷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他各部将在三年内陆续面世。

  [12] 参见本期专号中郎樱和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的文章。

  [13]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4] 史军超、陈志鹏:《迁徙史诗断想》,载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论集》第四集第30页;钟敬文、巴莫曲布嫫:《南方史诗传统与中国史诗学建设》(学术访谈),《民族艺术》2002年第4期。

  [15]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红河调查队搜集,施学生口译,李文、李志远记录,郭思九、陶学良整理:《查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

  [16] 扎祝演唱,扎约搜集整理:《根古》, 载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集成办编:《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成》,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147页。

  [17]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刀永明、薛贤、周凤祥翻译整理:《厘俸》,收入普学旺、左玉堂主编:《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中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59-754页。

  [18] 参见刘亚虎:《南方史诗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 参见本期吴晓东、王宪昭、屈永仙、李斯颖和巴莫曲布嫫的文章。

  [20] 彭书麟、于乃昌、冯育柱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05页。

  [21] 详见本期杨恩洪和诺布旺丹的文章,另参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22] 参见本期黄中祥的文章。

  [23] 黄汉国、黄正祥、高廷芳、黎元洪等演唱,李贵恩、刘德荣等搜集,刘德荣、李世忠、张鸿鑫、李贵恩等整理:《铜鼓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4] 此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的在线资料。

  [25] 彭书麟、于乃昌、冯育柱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9页。

  [26] 此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保存的原始记录稿,由贵州黎平县龙图乡侗族歌师梁普安口述,未刊。

  [27] 李康德、王晋臣口述,杨亮才、陶阳记录整理:《创世纪》(打歌),收入普学旺、左玉堂主编:《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上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15-325页。

  [28] 此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的在线资料。

  [29] 在景颇语中“勒包”意为“历史”;“斋娃”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经诗或创世歌”,一是指专门演唱这种长诗的本土宗教高级经师。详见萧家成:“景颇族创世史诗《勒包斋娃》——语言与文化双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7月22日。

  [30] 杨权、郑国乔整理、译注:《侗族史诗──起源之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1] 比较权威的《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1993年版这样表述:“《摩诃婆罗多》是这个世界上最长的诗歌。其精校本有大约10万颂,是《伊里亚特》和《奥德赛》相加的近七倍”。

  [32] 彭书麟、于乃昌、冯育柱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05页。

  [33] 参见[美]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怎样看〈梅葛〉:“以传统为取向”的楚雄彝族文学文本》,《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第34-41页。

  [34] Cf. John M. Foley, How to Read an Oral Poem.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2, p. 39.

  [35] 此中英文对照表据巴莫曲布嫫:《史诗传统的田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36]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29日第二版“特别策划”专版中有关“近年来新发现语言”的4篇专栏文章。

  [37] 江蓝生:《科学挖掘少数民族语言“富矿”》,《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29日。

  [38] 详见萧家成:《勒包斋娃研究──景颇族创世史诗的综合性文化形态》,北京: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代自序部分,第9页。

  [39] 此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的在线资料。

  [40] The online edition of UNESCO’s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index.php?pg=00206

  [41] 张伟权:《土家族梯玛文化的内涵及生态环境》,《中国民族报》2009年5月29日。

  [42] 蔡宸亦:《保护正在消失的语言》,《外滩画报》2010年2月4日,总第37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译林出版社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向志柱]表演性:话本小说研究的深化
下一条: ·[康丽]民间故事类型丛及其丛构规则
   相关链接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5月21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
·古道尔、阿祖莱:“对自然的侵害正在加剧健康危机”·[段友文]论山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神话传说与民族精神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
·[叶舒宪]创世神话的思想功能与文化多样性·[胡玉福]非遗保护标准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与调谐
·[巴莫曲布嫫]“丝绸之路”作为方法·[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
·[劳拉简·史密斯]反思与重构:遗产、博物馆再审视·[施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尹虎彬]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李汉秋]端午节:中华民族奋进精神的集中体现
·[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三大史诗”保护成果公布 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CCTV-13 新闻直播间,2018年5月26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