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金光亿]艺术与政治
——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民族艺术运动
  作者:[韩] 金光亿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5-24 | 点击数:9080
 

  但从80年代开始,韩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挖掘民间的传统的艺术,深入农村,去寻找农民日常生活中的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这个时候,人们认识到传统的文化艺术与以前殖民地时代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含义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在民众艺术运动中,大家认识到艺术是民众的。在以前,传统的民众艺术是落后的,现在的情况也跟以前差不多。现在的韩国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这样,好象他们是贵族,我们是民众。如何理解韩国现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是民众艺术运动的一个内容。另外一个内容是民族艺术,要找到民间传统的艺术。如何解释民间传统的艺术,刚才乔教授提出要用整体的解释方法。80年代,韩国的人类学比起社会学而言,力量少很多,人数和学科都少。但是艺术界和重视艺术的人都很喜欢人类学,通过人类学他们才能知道怎么解释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为了了解艺术的意义,他们把艺术与政治、历史、经济、社会结合在一起来研究。在以前,艺术被认为是另外的、特别的东西,而现在,人们把艺术看成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内容,如果艺术离开了我们的生活、历史,这样的艺术就缺少了意义。所以很多艺术门类,特别是美术、美学都非常喜欢人类学的方法。韩国的第五代电影导演,拿到过国际大奖的有很多是人类学系毕业的,或者受过人类学训练的,这些人多是80年代反对政府运动中的激进人士,他们对艺术有一种整体理解的人类学观念。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反对政府才能当一个好的艺术家。

  80年代,韩国人在反思自己的历史,重新思考与世界的政治、经济关系,不再区分高级文化与下层文化,文化被认为是一个整体。我下面通过一些80年代美术学院毕业的画家的画来进一步分析。 以前的画家一般都画妇女农民,现在他们一般都画男性农民。科技、经济和财富不是农民的,也就是说不是韩国的,这里的农民就代表韩国,那些高科技、和财富属于住在汉城这样的大城市的人。这幅画中坐在豪华轿车里的人,是国内的资本家,不需要工作,但是他有大片土地。画中的农民一年365天,每天都工作,但是他的家里没有稻谷,衣服很破旧。这画也象征了韩国的经济发展是为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服务的,即使韩国解放了,但形成的是新的殖民关系。这画好象是说,对于帝国主义的剥夺,应该要有一场农民起义。韩国历史上有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就是民众的起义,民众的起义是针对独裁的国家,独裁的政权而发起的对抗,也就是民主化运动。这画也表明了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距很大。这幅画中远远的地方代表的是日本、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那里堆满财富、空气新鲜;中间那辆轿车中的人代表住在大城市的官员、资本家和知识分子,下面的是农民,生活很悲惨。来看另一幅画,题目是“我爱我的国家”,画面中的韩国土地已经干裂了,后面是政府和美国的援助,农民手里拿的是镰刀。画中农民想要起义。 80年代的民众艺术运动是韩国的知识分子新的历史观造成的,是高级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发动的。这种知识分子对传统艺术的强调后来就普及到普通的民众阶层,让他们认识到了民间传统的价值,韩国80、9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与这样的对传统艺术的价值观念的转变有密切的关系。

  (金光亿先生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学术演讲。选自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杨秀】

上一条: ·[杜靖]汉人社会研究:起与兴
下一条: ·[刘小枫]人类学的“欲望”与古典
   相关链接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梦雅]“绣”的能动性
·[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
·[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汤健敏]节日结构中民间艺术的传承
·[隋丽]情感叙事与故事的内在性艺术·[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
·[强妍]非遗视角下山西兴县道情艺术传承与保护研究·[潘超青]“猴马”形象组合的民俗渊源与艺术转换
·[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姜容]绣映湘魂: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湖南湘绣的保护与传承
·[方守永]《苗族古歌》的叙事艺术研究·[额尔毕黑 刘桂英]鄂尔多斯婚礼现代化转型与民间传统舞台艺术融合研究
·[段治兰]赋声以物 赋音以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民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活态展示研究·[邓艺梅]玩的是灯、演的是舞、妆的是戏、讲的是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